12月27日22时,银都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宣告开通,该事件在上海交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黄浦江上的第18条越江隧道,为上海市民增添了新的过江出行选项。该举措不仅便利了沿线居民的生活,同时也标志着上海市城市交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工程基本情况
上海城投公路集团负责实施银都路越江隧道的建设。该隧道横穿徐汇、闵行两区,西端起点在徐汇区的景东路与银都路交汇点,东端则设在闵行区的浦锦路和芦恒路交汇口,全长大约3.8公里。隧道专为汽车通行设计,主要服务客运交通,并兼顾了区域轻型货运需求,其设计标准与城市主干路相匹配。
该隧道全长达2.7公里,其设计时速范围在40至60公里每小时。隧道内部采用双管双层双向8车道设计,车道被细致地划分为不同层次。浦西出入口位于龙吴路东侧的上层,而浦东出入口则设在浦业路西侧的上层。下层车道布局与上层呈相反状态。
对交通网络影响
隧道开通对徐汇、闵行、浦东三区的路网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项目的完成大幅缓解了莘庄立交、S20西段及南段等区域的交通压力。上海南部近郊东西向的交通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市民出行体验将更加便捷。此举亦有助于推动区域间在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预制拼装技术优势
上海城投公路集团在隧道施工中积极运用预制拼装技术。此技术显著提升了构件连接的精确度,扩大了应用结构范围,并使模板的安装与拆卸更为合理。集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预制拼装工艺进行了优化,使得圆隧道段的装配率达到了93%。同时,针对隧道线性特征,集团创新性地使用了模块化材料构件模具,引入了通用的底板和可更换的端模板,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增幅达到80%。
明挖段的创新
银都路隧道在明挖施工环节持续推动技术革新。隧道已实施装配式HUW型钢插板围护及装配式侧墙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得益于预制装配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大幅降低了隧道内部交叉作业的安全隐患。同时,通行效率提升了50%,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也得到了有效加强。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
银都路隧道建设遵循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项目大力推广可回收技术,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对泥浆实施全干化处理。具体措施包括使用装配式HUW型钢插板围护工艺,此举显著减少了水泥用量,超过1000吨,并大幅提高了围护结构的回收率。在隧道掘进过程中,产生的150万立方米泥浆全部经过100%干化处理,并全部外运,确保了泥浆的零排放。
工程意义总结
银都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的启用对上海交通领域产生了显著效应。该项目的完成是上海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又一里程碑,凸显了上海在交通建设与管理工作方面的雄厚实力。对于如此庞大的城市来说,不断优化交通系统对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及居民的生活水平极为关键。
读者朋友们,您是否对上海交通建设的未来进展充满期待?请点赞并分享,踊跃在评论区交流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