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晚上10点,银都路越江隧道新建项目正式启用,为上海的交通网络注入了活力。该隧道成为黄浦江上第十八条越江通道,此举标志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完善。

项目地理位置和规模

银都路越江隧道通车:上海第18条跨江隧道如何改变南部交通格局?  第1张

银都路越江隧道通车:上海第18条跨江隧道如何改变南部交通格局?  第2张

城投公路承担了银都路越江隧道新建项目的施工任务。该隧道项目起点位于徐汇区景东路与银都路的交汇处,终点则设在闵行区的浦锦路和芦恒路交汇口,隧道总长度约为3.8公里。施工区域已明确划分,便于公众了解隧道走向。隧道主要服务于客运交通,同时满足货运需求,设计标准符合城市主干路标准。该布局与区域交通需求紧密契合。

隧道结构特点

银都路越江隧道全长达2.7公里。该隧道的主线设计速度介于40至60公里每小时之间。隧道内部采用双管双层双向8车道的设计,上下两层车道各自独立。浦西方向的上层车道入口位于龙吴路东侧,而浦东方向的上层车道入口则设在浦业路西侧;下层车道的设计则与上层相反。这种出入口设计与车道布局相辅相成,有效地引导和分流了交通流。

银都路越江隧道通车:上海第18条跨江隧道如何改变南部交通格局?  第3张

预制拼装技术的应用

城投公路项目引入了预制拼装技术。这项技术使得隧道建设中构件的连接更加精确,拓展了构件的使用领域,并对预制模板的安装与拆卸过程进行了优化。经验表明,圆隧道段的装配率已高达93%。同时,针对线性结构的特性,新型材料构件模具实现了模块化设计,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技术进步对工程质量的正面促进作用。

明挖段创新技术

银都路隧道在明挖段施工中持续推动技术进步。隧道采用了装配式HUW型钢插板围护工法和装配式侧墙技术。这些技术手段有效减少了隧道内部交叉作业的安全风险和潜在问题。同时,通行效率提升了50%,大幅增强了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技术创新确保了施工的安全与效率。

秉持绿色低碳理念

银都路隧道工程展现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施工期间,广泛运用了可回收技术,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泥浆的完全干燥处理。装配式HUW型钢插板围护工艺的采用,显著减少了水泥的使用,超过1000吨。预制拼装技术的实施,不仅减少了噪音和粉尘污染,还降低了临时设施建设中的废弃物产生。处理后的泥浆全部外运,确保了零排放。这些措施对环境保护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对交通的影响

银都路越江隧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此举增强了徐汇、闵行、浦东三区的交通互联互通。隧道有效减轻了莘庄立交、S20西段和南段等地的交通拥堵。这一措施显著提升了上海南部近郊东西向的车辆通行速度。因此,居民的出行体验得到了显著改善。

银都路越江隧道通车:上海第18条跨江隧道如何改变南部交通格局?  第4张

银都路越江隧道即将投入运行,关于此项目,您有何具体期待?我们期待您的热情点赞及分享,并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