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近期举办了一场由两市工信局共同承办的宁合“双城记”产业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以及相应的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此次活动中,约4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这一举措标志着南京与合肥在协同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两地城市地位与经济发展

南京与合肥同属长三角城市群,并扮演着副中心城市的角色。南京具备稳固的经济基础。然而,合肥在经济总量上与南京存在一定差距。不过,通过几场关键的产业引进项目,如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合肥在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积极布局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之后,合肥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增长。这种后发优势的体现,为与南京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京与合肥两大都市圈区域存在重叠,这一事实反映出区域经济密集度的增加。安徽省政府专家宋宏提出,这一现象促使两地需强化协同发展。在战略规划方面,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苏皖“十四五”规划均体现出两大都市圈深化合作的意愿,这一共识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布局高度一致。

产业发展现状

合肥与南京在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不断扩大,两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各有所长,形成互补。南京在动力电池规模、配套及零部件产业链方面表现突出,同时在智能化和网联化领域亦有不俗表现。该市拥有八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七大整车制造企业以及三大总部级运营平台。

合肥正凭借其特色产业不断取得进展。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双方各自独有的性能促进了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达成了技术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布局与产业链的形成,进而催生了庞大的产业协同合作潜能。

11月22日的新能源汽车对接活动

11月22日,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圆满落幕,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两市合作的重要突破口。在活动期间,为近40家上下游企业成功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此次对接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间快速锁定合适的合作伙伴的能力极为关键。以梅山钢铁为例,其副总经理张正联提到,由于两地工信部门的助力,公司已与合肥的多家汽车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希望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这一进展表明,该活动在促进企业合作方面已实现显著成效。

省际毗邻地区的合作现状

近期,江苏省与安徽省携手制定了“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跨省合作园区规划。这些园区均坐落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内,目前合作主要集中在市县层面。虽然“双圈联动”与融合发展的态势已初露端倪,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合作领域较为狭窄,若从两大都市圈的全局角度出发,加强两省与两大都市圈在合作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的优化整合将大有裨益。这无疑是为了实现两大都市圈协同效应的必要举措。

省际毗邻合作走向都市圈合作的意义

应迅速推进省际邻近区域合作向都市圈全面合作阶段发展。将现行的省际邻近合作园区确立为双圈融合发展实验区,实为恰当之策。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非邻近区域探索更多元化的合作方式,而且能够积累宝贵经验,并带来其他多方面利益。

南京合肥双城记:150公里直线距离,40家企业共谱产业合作新篇章  第1张

都市圈间的协作有助于充分发挥各成员城市的独特优势,有效整合区域资源,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通,从而增强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未来的发展展望

宁合的双城产业合作已成功跨越关键阶段,但前方仍面临一段漫长的道路。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双方需进一步强化合作,积极寻求新的合作机会,并将目前部分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扩展至整个产业链的广泛领域。

省际邻近区域的合作模式应不断革新与完善,同时推广至更广泛的区域。针对南京与合肥在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议题,读者朋友们,您认为双方在哪些核心领域应加强合作?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并请为本文点赞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