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柳梧铁路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盘龙柳江特大桥主桥在梧州侧成功完成了155米高主塔的封顶。这一成就成为工程建设的显著亮点。该主塔作为盘龙柳江特大桥首个完成封顶的主塔,对整个工程的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工程概况
柳梧铁路全长达237.78公里。该铁路为国铁Ⅰ级,采用双线电气化,并实现客货共线运营,其设计速度目标设定为每小时160公里。线路覆盖了柳州、来宾、贵港、梧州四市及八个县(区),并连接了进德站与梧州站。其中,盘龙柳江特大桥是项目的关键工程,桥梁全长3787.424米,主桥设计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横跨柳江。
该桥梁工程预计耗时35个月,地处来宾市象州县与武宣县交界处,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进行投资。国铁南宁局柳州建指负责代建工作,而中铁大桥局承担了承建任务。桥梁主跨长度达到629米,其中主跨跨度为326米,实现了一跨过江的设计。
主塔结构特点
盘龙柳江特大桥的主塔设计高度均超过150米,其结构采用空心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这种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大桥主塔在投入使用后能够更有效地承受交通负荷,确保桥梁的稳定性。
其独特的结构高度,引发了建设团队对如何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快速高效施工的深入思考。经过反复研究,施工团队最终确定了具体的施工方案。
主塔封顶意义
梧州侧的主塔,其高度达到155米,已顺利完成封顶。此举为后续主梁钢箱梁节段的拼装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工程的有序推进,对于柳梧铁路的按时竣工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标志着大盘龙柳江特大桥工程实现了阶段性突破,同时也让沿线居民对未来交通的便捷性充满期待。
主塔封顶标志着整个项目工程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增强了按计划推进的信心。此阶段,后续施工将能更顺畅地根据规划进行调整,从而顺利开展后续工程作业。
创新管理系统
项目团队成功研发了“智慧+”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创新方面表现突出。该系统融合了BIM、云计算、5G等先进技术,打造了“智慧工地”平台。平台内集成了远程控制、视频监控、劳务实名制等多项实用功能。
该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了“一键洞察全局”,有效强化了施工全过程的监管。具体而言,在物料管理领域,能够实时监控材料使用状况,有效预防材料浪费;在安全管理方面,能够迅速发现并处理潜在隐患。
施工方案优化
考虑到主塔截面宽广且高度显著,项目团队经过细致筛选和优化,编制了专门的液压爬模施工方案。根据此方案,爬模的组装过程仅需一次。利用液压油缸独特的操作模式,爬模得以实现上升。这种做法显著提升了稳定性,并具备了出色的承载能力。
施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确保了施工质量和安全。工作人员可依据既定方案高效作业,无需担忧爬模结构可能出现的故障。
项目的影响
柳梧铁路的建设,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正面效应。它强化了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此举对城市的旅游业繁荣和商业贸易交流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沿线居民的出行得到了极大便利。这样的交通方式有效减少了居民的通勤开销,并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铁路建成后,车次的具体安排将如何设定?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同时,也欢迎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