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了一场常规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这一信息在环保界引发了广泛关注。该方案的推出,旨在多维度推进环保工作的深化改革,其影响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方案目标明确

《方案》在目标设定上明确了阶段性目标。至2025年,将全面实现工业噪声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的管理,从而在工业污染管理领域实现更广泛的覆盖。同时,海洋工程排污许可管理也将基本完成,朝着环境管理要素全面覆盖的目标迈出重要步伐。展望2027年,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将全面实施,确保排污许可制度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一规划反映了生态环境部对排污管理在时间序列上的精确布局。

2025 年完成工业噪声、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你准备好了吗?  第1张

工业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排污许可管理的落实,预示着未来数年内,工矿企业必须依照许可证对排放行为实施严格限制。在此过程中,各地在实现这些阶段性目标时可能遭遇的挑战,值得关注并探讨。

推动管理制度衔接

本《方案》着重于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致力于完善制度间的衔接与融合。方案中详细阐述了多种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自行监测、生态环境统计、环境保护税等,并明确了这些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的对接途径。同时,方案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等与排污许可制度有效衔接,旨在消除不同制度间的障碍。

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若与排污许可制度紧密融合,便能在项目建设的初期阶段对排污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作出精确预测。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确保各项制度间衔接流畅,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空白或重复,实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一证式管理落实

《方案》将全面实施针对固定污染源的“一证式”管理模式,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该模式旨在促使排污企业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体系。在这一实施过程中,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的协同监管、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造纸厂须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限制,环境监测提供的数据可精确反映其排污状况,而环境执法部门则依据这些数据来判定是否存在超标排放。当前,探讨如何有效协调这三个环节的运作效率,仍是一个待解的问题。

创新信息化监管方式

《方案》着重指出,创新信息化监管手段的重要性。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采用信息技术对排污行为进行监管显得尤为迫切。此举有助于更迅速、更精确地了解和掌握排污活动的实时变化。

工厂的排污数据若能实现即时上传,监管部门便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出异常状况。然而,当前信息化监管体系的建设仍遭遇诸多挑战,尤其是如何确保信息安全的问题。

完善信用监管体系

《方案》着重强调了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诚信信息共享机制的重要性,旨在构建一套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此举旨在增强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并通过社会监督的力量,有效约束企业的排污行为。

一旦企业违规排污行为被记录入信用体系,其银行贷款申请和社会形象等方面可能会遭受不良影响。然而,目前确保信用信息准确录入和公正处理的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展望与挑战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方案》对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然而,在从正式公布至全面推行期间,将面临众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地方执行力的统一性以及企业间的协作程度等方面。

广大读者朋友们,您认为《方案》实施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欢迎踊跃点赞、转发以及就本文内容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