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正举办一场备受关注的非遗文化活动,其中,非遗文化月期间的南京绳结体验活动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一场传统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青年与传统文化之间生动而精彩的互动。

非遗进街区

10 月 30 日,南京绳结非遗文化月活动在西城·夜未央街区举行  第1张

10月30日,南京建邺高新区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该区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共同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此隆重举行。活动场地设于西城·夜未央街区的如初茶事。众多园区青年慕名而来,他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选择这样的地点举办活动,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街区完美融合,极大地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活动现场布置得充满传统文化气息,每个角落都仿佛在讲述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城·夜未央Yeah校”系列活动之一,此活动自2024年1月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参与人数超过700人次,课程开设数量超过150节。活动受到了职场青年、街区商户以及产业园区各方的广泛欢迎和积极反响。

绳结的发展历程

南京绳结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历经岁月沉淀,不断传承与演变。唐宋年间,绳结技艺开始繁荣,至明清时期更达到顶峰。该技艺以丝线、棉麻毛线等基础材料为载体,在匠人巧手下蜕变为精致的艺术品。至2023年,南京绳结更荣获官方认证,荣登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绳结不仅是审美与生活的见证,更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宝贵史册。不同历史时期的绳结在图案与工艺上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蒋妍侠的讲解

10 月 30 日,南京绳结非遗文化月活动在西城·夜未央街区举行  第2张

在活动现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绳结项目的核心传承人蒋妍侠格外引人注目。她对南京绳结的历史与技艺有着深刻的了解。蒋妍侠向园区青年朋友们详细讲述了南京绳结的悠久历史。她特别强调了绳结的三种主要类型:基础单结、变化结以及组合结,每种类型都拥有其独特的魅力。此外,她还深入剖析了绳结在各类文化场合中的象征意义,例如端午节期间,绳结象征着驱邪与康健。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蒋妍侠生动地展现了绳结在传统文化中的显著地位。

10 月 30 日,南京绳结非遗文化月活动在西城·夜未央街区举行  第3张

蒋妍侠同时展示了南京绳结独特的色彩搭配与花结设计。这些色彩与花结构成了绳结艺术的精髓。它们既独特又充满魅力,成为了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珍贵遗产。青年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仿佛置身于一个绳结文化的奇幻空间。

互动体验环节

互动体验环节尤为引人注目。蒋妍侠教授向学员们传授编织“向日葵”结饰的技艺。她的教学方法独具匠心,教授了编制口诀:“绳在前,手在前;绳在后,手在后。”这句口诀易于吟诵,便于学员记忆。学员们热情参与其中。起初或许手法略显生疏,但在蒋妍侠的鼓励下,他们纷纷勇敢尝试。在她的耐心辅导下,学员们逐步掌握了编织技巧。

学员们陆续完成了各自的作品。他们手中紧握着自己的成就,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彼此间分享着编织的技巧与心得。现场洋溢着热烈的氛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份喜悦不仅仅源自作品的完成,更在于对传统文化深刻体验的收获。

答疑传授更多技巧

在编织过程中,学员们遇到了诸多挑战。他们向蒋妍侠请教绳结技巧。蒋妍侠逐一耐心解答。面对立体蝴蝶结的打法,她现场进行了演示。她不仅传授了丰富的绳结技巧,还给予了学员们诸多启示。这些解答与示范使得学员们对绳结的理解更加深刻。

10 月 30 日,南京绳结非遗文化月活动在西城·夜未央街区举行  第4张

学员们视这些技巧为珍宝。他们潜心钻研,犹如揭开了一道通往绳结艺术新领域的门户。这一发现使他们意识到绳结技艺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绳结技艺创新方向

10 月 30 日,南京绳结非遗文化月活动在西城·夜未央街区举行  第5张

在活动的尾声,蒋妍侠就绳结技艺的创新发表了看法。她强调,艺术创作源自于生活的实践。绳结技艺若要实现创新,亦需回归生活,特别是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在材料选择上,可以尝试更多样化的路径,不仅限于传统材料,还可以考虑运用现代环保新型材料。色彩运用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人审美趋势。唯有如此,绳结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繁荣,不断展现新的吸引力。

观察本次事件,不难发现它对南京绳结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显著价值。对于是否应在其他传统文化领域推广此类非遗活动,公众意见不一。诚邀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10 月 30 日,南京绳结非遗文化月活动在西城·夜未央街区举行  第6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