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0月26日,江苏大学求知书院与艺术学院共同举办了一场以“蓝染”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旨在美育与劳育相结合。此次活动亮点纷呈,引人注目。
蓝染的古老技艺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蓝染工艺占据着极其独特的位置。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染色技艺之一,蓝染工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的“青”指的是靛蓝色,“蓝”则是指蓼蓝,这句话简洁地揭示了蓝染工艺原料的奥秘。这一古老的技艺不仅见证了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演进,更是承载着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众多如蓝染一般的传统工艺,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它们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技艺记忆,成为传统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活动中的专业指导
李明珠副教授,艺术学院的一员,在本次活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她细致地向学生们阐释了蓝染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染色技艺,使学生们对这一古老技艺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她现场展示了多种扎染手法。在她的专业辅导下,学生们对蓝染有了更为直观和明确的认识,并能迅速掌握基本技巧。专业人士对初学者的这种引导,对于蓝染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具有积极作用。
学生的创意发挥
同学们踊跃投身于蓝染工艺的每一个环节。他们熟练地采用捆绑、折叠、扎束、染色等技巧,并利用各式工具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花色和图案。每一件蓝染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创意。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运用夹子、橡皮筋等日常工具,将布料逐渐扎紧,随后进行染色,制作出了印有“盛世华诞”、“我爱江大”、“博学求是明德”等校训以及相关图案的蓝染作品。这一系列行为展现了同学们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热情参与和丰富的想象力。
作品中的美好祝福
同学们的蓝染作品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这些富有创意的艺术品,不仅仅是工艺的展示,更是他们向祖国和江苏大学表达美好祝愿的载体。图案与字样中,流露出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以及对江苏大学的深厚感情。这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情感的创作,使蓝染作品成为情感表达的新方式。
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参与蓝染活动的同学们收获颇丰。例如,求知书院汉语2201班的姜华飞同学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体验充分证明了传统文化活动在传承教育中的不可或缺地位。学生在参与中领略了文化的魅力,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也彰显了此类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显著成效。
活动的育人目标
本次“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旨在满足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需求。通过举办美育活动,学生得以沉浸在美育文化之中,提升个人情操,实现美育育人的实际效果。展望未来,求知书院与艺术学院计划联合举办一系列“一站式”学生社区品牌育人活动,充分利用两院协同育人的优势。此举旨在构建“五育并举”的长期机制,确保育人工作的全面覆盖,最终实现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四有”青年。
通过参与此类活动,我们得以目睹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教育目标的巧妙融合。此模式是否适宜在更多高等学府中推广,您有何见解?敬请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