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年,他与抽油机的不解情缘  第1张

徐皓玉眼中,抽油机并非仅仅是庞大且动作重复单调的铁制机械。在外人眼中,它可能显得平凡无奇,但在徐皓玉看来,它却蕴含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这一看似普通的设备背后,隐藏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32 年,他与抽油机的不解情缘  第2张

投身采油一线

32 年,他与抽油机的不解情缘  第3张

1992年,徐皓玉技校毕业后投身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该厂位于沿海地带,工作环境颇具特殊性。众多年轻人因忍受不了荒凉孤寂而选择离去,而徐皓玉却毅然坚守。彼时,孤东采油厂的抽油机腐蚀严重,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但他选择在这里扎根。他坚信,一线工作更能体现个人价值,并未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

他深入一线的采油工作,从基础的抽油机设备管理入手,那时他与抽油机似乎已建立起深厚的联系。无论是海洋环境的腐蚀作用,还是同事的陆续离去,都未能动摇他的坚定意志。

维护管理逻辑

徐皓玉在抽油机的维护管理方面持有独到见解。他明白抽油机全天候运作,维修人员需时刻坚守岗位。工作负荷繁重,维修人员常被油污覆盖全身。因此,他建议创新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追求技术上的长期突破,二是注重小革新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这一建议既基于现实考量,也凝聚了他多年的工作经验。

他并未在繁重而疲惫的工作中安于现状,而是渴望通过创新来优化现状。这种愿望源自于他对高强度工作经历的深刻感悟,同时也是他作为基层技术人员的敏锐观察力的体现。

从小发明起步

徐皓玉的创新旅程始于研发简易工具与装置。他的首个创举,旨在减轻拆除断裂毛辫子的劳动强度。经过三天不懈的揣摩,他成功发明了抽油机毛辫子取出工具,此举显著减少了员工登高作业的时间。尽管这一发明看似仅解决了一个小问题,但它对于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及保障员工安全具有深远影响。

随后,他专注于探究因油质粘稠和出砂问题导致的传感器故障及其损坏。历经十多个日夜的辛勤努力,他的团队经过三次设计优化,最终成功研发出载荷传感器的防护罩。这项发明相当于为传感器配备了一顶安全帽,充分展现了他对微小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长期深入研究的成果。

善于发现问题

抽油机由众多部件构成,任何故障都可能对生产造成影响。徐皓玉凭借丰富的经验,能够通过抽油机的运行声音识别问题,从外观上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预防措施。这一技能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掌握,而是他长期深入现场积累的经验结晶。在其丰富的职业经历中,他深刻认识到作业人员知识盲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他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观察细节,无论是面对众多复杂的部件,还是身处喧嚣的工作环境,均能迅速且准确地识别出问题所在。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为他维护抽油机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工作重心转移

随着时间的流逝,徐皓玉的职位经历持续变动,其工作焦点亦逐步转向培训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他所提炼的抽油机工况分析的7个关键点,对基层员工的日常维护作业具有显著指导价值。这相当于为员工配备了诊断工具,使他们能够迅速对工况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他的角色转变旨在更充分地展现个人价值,通过培训和制定标准的方式,将自身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士。此举有助于促进采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开展。

取得显著成果

徐皓玉多年来业绩显著,荣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及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他的创新能力。他成功解决了30多项现场难题,其中多项成果已应用于现场,累计达到613套,并创造了261万元的效益。每项成果都凝聚了他辛勤工作的汗水。

他的发明不仅为经济带来了显著效益,还彻底革新了工作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现场的数据充分体现了他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徐皓玉至今仍频繁造访现场,他与抽油机的深厚缘分未曾间断。各位读者,你们是否身边也有这样默默奉献、持续创新的基层工作者?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