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县法院近期推出的创新性纠纷解决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方法将法律原则与当地民族传统习俗相融合,显著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和睦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究竟这一做法的具体实施路径是什么?让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奥秘。
民俗调解室亮点多
剑川县法院依托地域民族特色,考虑到该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96%,其中白族人口占比90%,特别设立了“阿夫甲调解室”。“阿夫甲”一词在白族语中代表着“老友”,象征着“相互扶持,共同守望”。调解室聘请了乡村有才干的人士以及少数民族村干部等担任调解员,通过诚信和友善的原则,构筑起信任的桥梁。调解区域在设计和人员挑选上均充分考虑了民族的风俗和语言特点,因此,它已经成为了民众家门口的温馨服务场所。
2024年,阿夫甲调解室共受理了847起案件,其中成功调解了700起,调解比例高达82.6%。这一比例显示出调解室的工作成效显著,它能够有效就地解决众多矛盾纠纷,对维护当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双语审判显温情
鉴于民族地区语言种类繁多的实际情况,剑川县法院对“双语审判”服务进行了改进。自案件立案开始,法院向当事人提供“双语”审判的告知文件,并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提供翻译和法律解释服务。目前,法院已培养出12名能够熟练运用民族语言进行审判的“双语”法官,超过80%的法院工作人员能够流利地使用民族语言处理案件,每年审结的“双语”案件占案件总数的比例超过70%。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法官巧妙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与“三尺滴檐沟”、“六尺巷道”等广受群众认可的习俗相结合,用于调解。2024年,民商事案件的调解和撤诉率达到了67%,通过乡音传递法治的温度,成功营造了“民俗解纷促和谐”的积极局面。
巡回审判解难题
剑川县山区覆盖面积高达90%,当地交通条件不佳,民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弱,这些问题一度成为了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障碍。为此,法院采取了巡回审判的方式,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纠纷解决体系。在乡镇一级,法院设立了11个诉讼服务站点,并创新推出了“街天法庭”和“农忙法庭”等灵活多样的审判模式。
法官亲自前往田间地头派发文件、检查现场,并邀请村领导及有声望的人士加入调解工作,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冲突。以马登人民法庭为例,该法庭与基层调解机构共同构建了跨部门联动调解机制,近十年来,辖区内未发生一起因相邻权引发的诉讼案件,调解成效显著。
良俗融合促实效
“良俗+”工作法的核心理念在于将法治理念与民族文化传统深度融合。剑川县法院运用此法,成功找到了一种既高效又充满温情、便于民众的纠纷解决新方法。在民族习俗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与道德规范,当这些与法治原则相结合时,纠纷的解决不仅遵循法律条文,同时也更贴近民众的情感与认知。
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处理争议的速度,而且增强了民众对司法工作的接纳与赞同。在具体案件处理中,恰当地运用民族风俗于调解流程,有助于更均衡地协调各方权益,最终实现案件圆满解决的目标。
群众认可满意度升
自“良俗+”工作法推行以来,剑川县法院的案件调解和撤诉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一现象表明,众多民间纠纷得到了有效处理,减少了诉讼程序带来的复杂与时间消耗。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群众体验到了法院的公平、公正与关怀,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显著增强。
在熟悉的文化和习俗氛围中,当事人得以妥善处理问题,从而减轻了心理压力和抗拒感,对法院的裁决和调解结果更加信赖。这一积极影响有助于法院塑造正面社会形象,进而推动司法公信力的增强。
未来规划展宏图
剑川县法院宣布,将深入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法院拟增强与基层及社会组织的协作,拓宽争议解决途径,以增强工作协同效应。同时,法院将持续挖掘和提炼成功经验,促进法治与民间习俗的积极融合,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及基层治理提供更丰富的司法支持。
法院期望通过不断推进改革与创新,使“良俗+”工作法产生更显著的效果,从而为剑川县的社会稳定与进步提供更为稳固的司法支持。
剑川县法院推出的“良俗+”工作模式,其哪些具体举措最适宜其他地区学习?敬请发表您的看法,并期待您的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