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间,户外露营活动持续升温,一种令人振奋的新趋势正逐渐显现——众多市民在体验露营的乐趣之际,主动推广环保意识,确保露营地不留任何痕迹。
露营践行环保
今年“五一”假期,露营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在5月4日傍晚,一名名叫雒彬钰的市民在结束露营后,认真地将露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进行了分类,并打包好带回家。据悉,雒彬钰将垃圾投放到小区内设置的四色分类垃圾桶中。据记者调查,众多市民在露营时,特意准备了分类垃圾袋、车载垃圾桶等环保用品。
山谷清理行动
古交山谷的露营地旁,溪水轻柔地流淌,几顶帐篷散布在四周。雒彬钰手持长柄夹,细致地寻找草丛中的废弃物。同时,她一边对垃圾进行分类,一边向同伴展示正确的分类技巧,“将果核和茶渣放入红色垃圾袋,塑料包装则放入黑色垃圾袋”。在她的背包中,整齐地摆放着社区提供的可降解垃圾袋。
孩子积极参与
在附近区域,数名孩童正利用自制的竹制工具搜集缝隙中的瓜子皮,清脆的敲击声与林中的鸟鸣声相互交织。“露营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环保的实践学习,无论帐篷搭建在何处,环保的责任也随之而来。”雒彬钰表示,她们研发的“三步离场法”在户外爱好者中颇受欢迎,该方法包括:第一步进行细致的清理与分类,第二步进行巡查以确保遗漏,第三步复查以确保环境恢复原状。
社区力量推动
这种严谨的态度源于汾东南路社区实行的“生态守护双轨制”。在此制度下,网格员负责日常监督,志愿者们则致力于环保知识的普及。这种做法促使环保的力量转化为居民们的自觉行动。社区的努力也激发了居民们将环保理念融入每一次户外露营活动中。
湖畔环保教学
晋阳湖边,65岁的张建国正在指导他的孙子清洗餐具。污水通过折叠水桶被收集,随后被运送至指定的处理地点,而车载垃圾桶中的废弃物则被有序分类。张师傅自豪地向人展示手机中露营群的“离场前后对比图”,清理前后的草地变化一目了然。
家庭趣味活动
汾河之畔的一处露营地,王如兰家庭举办的“垃圾寻宝活动”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孩子们手持特制的夹子,竞相搜集各类废弃物,准确分类者将享有野餐区的优先选择权。王如兰一边指着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一边介绍,这些半袋的矿泉水瓶,正是从前几次露营活动中收集而来的。
随着假期渐入尾声,露营地的离场客流达到高峰。雒彬钰的车辆后备箱中,六个鼓胀的垃圾袋记录了此次环保之旅。透过后视镜,经过“三步离场法”的营地已恢复原貌,重现自然景观。在采访中,市民们普遍表示,他们在带走垃圾的同时,也带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那么,在露营活动中,你是否会像这些市民一样积极践行环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