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杰是一位扎根河套灌区的水利人,他用数字创新点亮了古老灌区的新未来,他在水利信息化领域一路披荆斩棘,近日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其背后故事值得探寻。

投身家乡水利事业

50多米数字墙见证!姜杰如何用数字创新赋能河套灌区水利事业?  第1张

2005年,姜杰从内蒙古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之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巴彦淖尔,投身水利事业。他的专业与水利不对口,不过他从小在渠边长大,对家乡的渠道充满深厚感情,并且坚信能在专业和水利工作间找到结合点。他表示“能回家乡做水利工作,我既向往又自豪”,这份热爱成了他坚守至今的动力。

探寻信息化切入点

工作的时候,姜杰会虚心向老专家以及老职工请教,很快就找到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他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灌区信息化建设刚开始的时候,他积极参与信息化专网设备的野外测试,无论白天黑夜,也不管严寒酷暑,在黄河北岸步行完成了1000多组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建成行业专用网络

在姜杰及其团队的努力之下,国内灌区管理单位中第一家建成了LTE制式行业专网。他们取得了工信部颁发的频率使用许可证书。他们还取得了无线基站使用执照等相关证照。这不仅为灌区运行管理节省了大量成本。这也为后续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这使得数字技术在灌区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

攻克工程整合难题

姜杰和团队面临着灌区信息化工程跨年度整合的难题,他们全面分析了现有的水利信息化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结合河套灌区的实际状况,经过业务需求分析,形成了14项河套灌区信息化地方标准,这些标准为灌区信息化工程整体发挥效益提供了支撑,并且还为单位申请了16项知识产权保护。

引领灌区智能变革

走进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50多米长的数字墙展示着需水评估的实时画面,展示着水量调配的实时画面。姜杰介绍了数字孪生应用测试平台,该平台通过遥感获取信息,通过地面监测站获取信息,能快速精准掌握用水情况,能实时反馈用水情况,使分水调度更高效准确,推动灌区向智慧灌区迈进。

传承与创新并进

今年,姜杰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一称号,这是对他多年来努力付出的一种肯定 。姜杰身为新一代水利工作者 ,他觉得既要传承老一辈水利人不惧艰难的传统 ,又要用信息化技术去解决灌区实际存在的问题 ,以此推动河套灌区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姜杰正在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他的这一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