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科创亮点
春城昆明,鲜花四季常艳,景色湖光山色。科技创新如希望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时,“昆明发布”“昆报头条”关注昆明知识产权领域,将为大众揭开实验室神秘面纱,展现“滇派”硬核浪漫,特别是昆明厉害专利的故事。
金耳驯化开端
20世纪80年代,一群云南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他们在腐木裂隙中意外采集到野生金耳菌种。之后,在实验室开启了长达四十年的金耳驯化历程。金耳生长于深山,对环境要求极高。要让其走出深山实现量产,科学家面临着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模拟故乡环境
科研人员为使金耳适应实验室环境进行了艰辛尝试。他们在恒温车间模拟高山晨雾。他们用LED光谱替代林间斑影。他们还安装了不同位置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种植参数。通过这些参数一点点复刻金耳的“故乡”气候环境。经过不断努力。最终使实验室环境接近金耳原本的生长环境。
破译生命密码
2020年是金耳驯化的关键时候。云南菌视界的智慧工厂有重大进展。成功解开金耳的“生命密码”。他们借助金耳子实体与外源毛韧革菌组合培育。选出金耳新品种。将复杂的金耳育种分解成可计算的农业方程式。使金耳的孕育不再难以捉摸。
稳定量产壮举
从这以后,曾经“娇贵”的金耳出现了巨大变化。在面积为78平方米的智慧菇房里,金耳的成长成为一场为期45天的精密演出。菌丝在严格调控的环境中有序地舒展、分化。最终,菌丝变成了金黄饱满的子实体。单间菇房每天能够产出3.7吨新鲜金耳鲜菇。整个工厂的年产量在短短4年内,从100吨急剧飙升至1800吨。
驯化经济意义
金耳价格曲线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了驯化所具有的经济意义。曾经,每公斤售价200元的“山珍”,如今价格已降至每公斤50元的“家常”水准。金耳从偶然采撷的奢侈品,转变为了可复制的农业财富。这一转变,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又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品尝到这一美味。
这样一场关于金耳驯化的科技创新探索历程,使我们见识到昆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能力。大家思考未来昆明在其他领域会出现哪些类似的科技创新壮举?不妨点赞转发文章并留言说出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