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诱惑
近期,一位年满六十七岁、右腿受伤的李姓女士收到了一通来电。来电者自称为残联的职员,向她透露将有一笔3000元的补助金即将存入她的银行账户。该职员还特别指出,鉴于李女士行动受限,他们可以远程协助她处理相关事务。她只需提供自己的银行账户和身份证号码等必要信息即可,这似乎预示着即将获得一笔意外的经济援助。
险入陷阱
李女士早年不幸遭遇意外,导致右腿残疾,随着年龄增长,行动愈发不便,长期以来鲜少外出。面对补贴的诱惑和工作人员的热情“协助”,她深信不疑,正准备提供个人资料。就在这时,她想起了邻居小张曾作为金融志愿者分享的电信诈骗案例,瞬间警觉,立刻挂断了电话。
及时醒悟
李女士在夜晚,带着惊恐向小张叙述了白天的经历。小张严肃地强调,绝不应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亦不应随意输入或出示短信验证码。同时,他建议李女士积极参加反诈骗知识和金融知识的讲座与培训,以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
残障困境
残障人士因身体状况所限,难以像常人那样通过多种途径获取金融资讯和反诈骗知识。这一情况使得他们面临金融和电信诈骗的风险显著上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接触防范诈骗信息的机率极低,面对诈骗手法时,往往显得应对乏力。
防诈建议
平安财险湖北分公司提出,残障人士应密切关注新闻媒体及社区公告栏等发布的各类信息。增强防范意识,提升识别诈骗手段的能力。在办理业务时,必须通过官方渠道和移动平台提交申请,切勿向陌生人泄露个人信息和财务资料。如遇电信诈骗,应立即向当地警方报警。
金融职责
近期,电信诈骗手法持续更新,诈骗手段花样繁多。特别是那些与外界交流较少、信息获取能力较弱的残障群体,他们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攻击对象。金融机构肩负着保护这些群体财产安全和利益的责任,需增强他们的风险识别能力,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金融消费环境。
读者朋友们,您是否了解您周围有残疾人士?您认为有哪些途径可以助力他们增强防范诈骗的能力?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