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如何用文化惠民活动为乡村振兴铸魂?  第1张

乡村振兴进程中,众多感人故事吸引了广泛关注。近期,省政协与省生态环境厅组成的驻村帮扶小组在西和县蒿林乡开展了援助活动,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期待。

省政协帮扶队物资发放

从2025年年初开始,省政协在西和县蒿林乡的帮扶小组迅速投入工作。他们调动资源,与爱心企业携手合作。在赵沟、杨魏、大唐等三个帮扶村,对残疾人家庭给予了关爱。共发放了100袋面粉和230套迷彩服等援助物资。这一行动犹如雪中送炭,直接援助了众多急需帮助的残疾人。这些物资不仅改善了他们的家庭生活,还极大地鼓舞了弱势群体的士气。在偏远的乡村,这些物资显著减轻了家庭的生活压力。

这些村庄地处乡村,众多家庭正遭遇经济难题。残疾人家庭的成员为谋生四处奔走,家庭护理本身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此次援助团队的到来,有望在物质上大幅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文化惠民活动开展

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在过去一年多里,省政协派驻的工作队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工作。在西和县蒿林乡的杨魏村、大唐村、赵沟村等三个受助村庄,他们成功举办了“书写春联、赠送福字”的文化公益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知名人士参与,包括民革甘肃省委会、民革甘肃书画院以及省内众多书法专家。活动共进行了三次。这些活动为村民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春联和福字不仅象征着文化,还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农村地区曾遭遇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当地居民日常主要忙于农业生产,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高雅的文化艺术。但近年来,随着文化利民活动的普及,这一状况已明显好转。村民们开始感受到文化的吸引力,这有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省生态环境厅助力产业

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基石。省生态环境厅针对段庙村、何山村、老庄村等三个受助村庄的具体状况,细致制定了发展计划。帮扶队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向村民供应化肥等重要的生产资料。这些地区适宜种植连翘、花椒、辣椒等特色农作物。化肥的供应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当地村民通过种植特色作物来赚取收入,但过去常因缺乏生产资料而面临限制。此次化肥的赠送行为,有助于农民增加种植资金投入,使村民对未来的增产和增收抱有期待,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如何用文化惠民活动为乡村振兴铸魂?  第2张

大规模慰问活动开展

2025年“两节送温暖”活动期间,省政协与省生态环境厅的六支驻村帮扶团队业绩斐然。他们全方位投入工作,重点关注文化和产业两大板块。在后勤支持方面,他们成功筹集了丰富物资,如面粉一百袋、迷彩服两百三十套、爱心书包八十八个、大米三百五十三袋、食用油三百五十三桶、化肥三百四十四袋等。这些物资共对一千一百多位困难群体进行了慰问。此次援助活动规模宏大,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生活中的诸多困境。

西和县蒿林乡人口众多,困难群体分布较广。尽管如此,帮扶团队依然确保了物资和关怀精准无误地送达至每位需要帮助的个体。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他们工作的精细程度和高度责任感。

驻村帮扶队综合建设

在过去的一年中,省直单位派往西和县蒿林乡的驻村帮扶团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积极调动派出单位资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着力改善村民生活设施。具体行动涵盖了对村民饮用水源地的改造升级、对乡村道路的硬化、以及排水沟和防洪堤的建设等。这些措施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居住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们致力于软件建设,投入了显著精力,积极推动企业进行书籍、衣物、文具等物资的捐赠。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工作队均对村民的具体需求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切实落实了各项援助计划。

未来帮扶工作展望

驻村帮扶团队在新阶段展现坚定信念。他们计划充分运用现有资源,重点推进文化和产业两大领域的建设。他们旨在通过文化力量凝聚村民,提高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他们重视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这些措施将为西和县蒿林乡的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面向未来,他们满怀信心和期待。

针对此类援助举措,您有何独到看法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此外,期待您的点赞以及对文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