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热点现象之一,德奥音乐剧正逐步在中国,尤其是上海地区扩大其影响力,其受欢迎程度似乎已超越了许多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作品。

曾经的艰难起步

10 年合作,中奥音乐剧文化与产业沙龙背后的故事  第1张

10 年合作,中奥音乐剧文化与产业沙龙背后的故事  第2张

2014年,上海文化广场首度引进了德语音乐剧的巅峰之作——《伊丽莎白》,并计划连续演出40场。面对多数观众对德语音乐剧的陌生,实现如此大规模的演出体量,压力无疑是巨大的。此外,票房收入难以覆盖成本,幸得赞助商的助力。这标志着德奥音乐剧在中国市场的勇敢尝试。《伊丽莎白》的引入,意味着从零开始的探索,上海文化广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决心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此次引进活动亦同步推动市场成长。起初,德语音乐剧鲜为人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观众逐渐对这一艺术形式产生了兴趣,并逐步建立起对德奥音乐剧的初步认知。

观众基础的建立

10 年合作,中奥音乐剧文化与产业沙龙背后的故事  第3张

自《伊丽莎白》问世以来,上海文化广场在过去的十年里不断努力。期间,成功引入了诸如《莫扎特》等经典德语音乐剧,以及一系列德语音乐剧明星音乐会。这种持续引进的策略,使得上海乃至全国的德语音乐剧观众基础得以稳固和壮大。这一观众基础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十年时间的积累,使得德奥音乐剧的观众群体逐渐扩大。此外,观众的高复购率和不断增强的粘性,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观众基础。

热潮的再一次涌起

今年九月,《伊丽莎白》音乐剧版音乐会以十载之约重返上海。时光流转,德奥音乐剧在上海积累了坚实的观众群。此次归来,立刻引发了观演热潮。这一现象显示出德奥音乐剧在上海深受观众喜爱。观众对其的期待值在此次回归中达到新高,票房销售成绩便是其受欢迎度的直接体现。良好的口碑效应使得21场演出票房创下了新高。

文化交流与探讨

10 年合作,中奥音乐剧文化与产业沙龙背后的故事  第4张

为探究德奥音乐剧广受欢迎的缘由,上海音乐界、评论界、学术界及媒体领域的众多嘉宾学者齐聚“中奥音乐剧文化与产业沙龙”,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此次会议不仅凸显了音乐剧在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社会各界对德奥音乐剧影响力的高度重视。艺术形式的流行往往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德奥音乐剧的音乐风格、剧情设定以及舞台呈现等,均可能成为吸引观众的要素。

上海市场的影响范围

在过去的十年里,德奥音乐剧在上海市场的稳步成长,使得上海文化广场的角色逐渐从单一的引进方转变为国内欧洲音乐剧的演出及引进枢纽。在此过程中,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观众对英美音乐剧的单一认知被打破,法语和西班牙音乐剧也纷纷涌入上海乃至中国市场。这一现象充分表明,德奥音乐剧在上海的蓬勃发展,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推动和影响作用显著。

德奥音乐剧成功的背后

10 年合作,中奥音乐剧文化与产业沙龙背后的故事  第5张

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剧院(简称VBW),与上海文化广场展开合作,自1980年代成立以来,便着手制作原创德语大型音乐剧,以此与英美音乐剧进行竞争。VBW在剧目题材的挑选上极为谨慎,其10部作品均以探寻能够引起全球观众共鸣的题材为宗旨。这或许正是德奥音乐剧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迎合观众需求的题材,能有效吸引更多观众,进而增强其影响力。

在此,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德奥音乐剧在中国的影响力似乎超越了百老汇音乐剧?期待各位踊跃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