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中闸村的“蜗牛经济”正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驻村“第一书记”孙可亮以他的智慧和不懈努力,成功地将白玉蜗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他的探索精神值得称赞。
蜗牛新景
5月23日,初夏时节,记者探访了沛县胡寨镇中闸村的白玉蜗牛养殖基地。基地内,众多拇指大小的白玉蜗牛,身披褐色螺壳,正沿着网纱缓缓移动,而另一些则静静地躲藏在草丛之中。在此期间,省委派驻沛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队员、中闸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可亮,在基地内忙碌穿梭,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而井然有序的景象。
蜗牛价值
孙可亮指出,白玉蜗牛是一种陆生贝壳软体动物,其价值极高。这种蜗牛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含有20余种氨基酸,既可食用又可入药,市场潜力巨大。首批引进的2万只优质白玉蜗牛种牛,预计每年可产出超过100吨的商品蜗牛,这一产量无疑是相当可观的。
村情困境
中闸村坐落于沛县东北区域,紧邻大运河。自成立以来,该村的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稻麦种植。村集体与村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尽管村中存在可利用的闲置小学校舍,适合开展室内产业项目,但由于信息匮乏,村民们并不清楚如何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以及现有设施,导致发展遭遇瓶颈。
项目调研
为探寻发展的新契机,孙可亮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他发现白玉蜗牛的市场需求极大,养殖周期较短,且可在多种环境中养殖,饲养成本较低,同时市场价值较高,这被视为适合中闸村的一个理想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的论证,村里决定利用闲置的中闸村小学校舍,开展室内立体化养殖。
资金建设
孙可亮披露,驻沛工作队投入了60万元专项资金,胡寨镇政府也相应配套了40万元,用于改造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车间,并新建了两座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恒温养殖棚。这一举措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及地方配套”的多元化投入模式,有效激活了闲置资源,并建成了现代化的蜗牛养殖基地。
发展前景
该养殖基地运用垂直分层结构和模块化模式进行管理,显著提升了空间使用效率,其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养殖的三倍。此外,基地配备了智能化的养殖管理系统,能够精确调节温度和湿度。在运营方面,技术公司提供全面的“三包”服务,而村集体则实施了“保底收购加利润分成”的订单农业模式,预计每年可为村民带来超过10万元的稳定收入。孙可亮充满信心,他计划指导村民集体开展种植技术的普及,此举旨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您是否看好中闸村蜗牛养殖的这种模式,是否认为它能够在其他乡村地区得以复制并推广?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讨论,并对本文进行点赞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