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上海市场监管局于12月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项重大政策调整。该政策涉及企业行政检查,并伴随相应方案的发布。这一变动无疑引起了企业的广泛关注,并预计将对商业环境产生长远影响。
检查新规亮点
发布会上提到的“检查码”将成为一大特色。自2025年1月1日起,企业在接受检查时,执法人员需出示执法证及“检查码”。企业可利用“随申办”移动端扫描“检查码”,以核实检查任务及执法人员资质。企业可查阅检查结果,并参与检查评议。此新规赋予企业更多了解检查情况的权力。此举显著提高了企业接受检查的便捷性,并规范了执法人员的检查程序。
举措在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展开,旨在为企业营造更加透明、公正的检查氛围。此举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检查,促进监管与被监管双方的良性互动。
解决企业痛点
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如“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随意检查”,有望得到解决。为此,《实施方案》应运而生,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目标,坚定了改善企业检查困境的决心。
上海市内企业数量庞大,此类问题长期制约了企业进步。目前,市场监管局立足企业立场,致力于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发展中的干扰因素。该方案一旦实施,预计将在上海企业经营界引发显著效应。
四减少四提高目标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四减少四提高”的工作目标。该目标旨在降低现场检查的对象、频率、内容和对企业的影响。同时,计划提升相关检查方式的运用率。这一计划旨在明确且系统地改变上海涉企行政检查的现状,预计在2至3年内实现这一转变。
该计划依据现有数据制定,目前观察到现场检查可能较为频繁。实施此计划旨在使2024年起的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进行的行政现场检查次数有计划地减少,同时检查质量显著提升。该目标旨在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监管效率,预计将在上海众多企业中逐步显现成效。
监管能力的挑战
降低检查频率的同时,确保安全标准不降低,这本身是对监管能力的严峻考验。并非所有检查对象、事项和频率的降低都可以随意决定。正如法规处副处长吴蓓蓓所指出。
上海企业众多,需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降低非必要检查。为此,市场监管部门需构建严谨的评估机制,对行政检查项目进行分类管理。监管需根据企业所属行业风险及信用评级等因素,实施差异化策略。这标志着监管模式从粗放转向精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善该体系。
量化实施步骤
《实施方案》将包含一系列具体的执行步骤。自2025年1月1日起,无论是执行执法人员“检查码”亮码要求,还是企业执行检查评议等各个环节,都将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明确时间节点后,相关部门将全面覆盖上海所有企业分布区域。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企业,都将严格遵循《实施方案》的规定。同时,将按照科学流程,分阶段推进从人员培训到现场检查等各项规范措施的执行。
未来展望
该措施对上海未来商业环境具有深远影响。此举有望吸引众多企业落户上海,或增强现有企业的运营信心。市场监管部门将根据企业反馈及实施效果,持续调整和优化该方案。
上海在市场监管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此次企业行政检查规范的举措或许将作为全国范围内的示范。展望未来数年,上海企业有望在更为完善的检查体系支撑下,实现更高品质的增长。
关于上海如何规范企业行政检查,您有何具体建议或观点?期待您的评论、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