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日益猖獗。在这些诈骗中,洗钱环节尤为隐蔽。线下通过邮寄或网约车取现已成为常见手段。许多网约车司机和快递员可能不知不觉中成为电诈的工具。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矛盾和风险,亟需引起广泛关注。
电诈中的洗钱新手段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手法持续更新。在北海地区,已出现通过网约车和快递进行洗钱的现象。具体操作是,诈骗者将非法所得通过包裹或网约车取现的方式转移。这种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巧妙地将非法资金进行转移。此类手法利用了网约车司机和快递员日常工作的便利性,使得电诈洗钱环节得以无缝对接。若网约车和快递行业缺乏防范措施,则容易在不察觉的情况下被卷入电信诈骗事件。
现实中,部分网约车司机已报告遭遇过要求运送现金的订单,彼时他们并未察觉潜在风险。类似地,快递员也可能接收来源不明的包裹,这些包裹中可能含有电诈所得的赃款。目前,此类通过日常物流进行电诈洗钱的手段正逐渐被公众所了解。
网约车司机的防范
北海市公安局网络侦查支队副支队长王涛对网约车司机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接单时,司机需严格遵守开箱检查的规定。例如,若乘客的包裹疑似含有大量现金,或乘客行为显得可疑,如频繁变更交易地点等,司机应增强警觉。遇到此类可疑情形,司机应具备拒绝接单并及时报告的意识。今年5月,北海市一位司机在接到运输水产箱订单时,因客户行为异常而拒绝接单并上报,最终确认该订单涉嫌电信诈骗。
网约车司机有责任确保自身不成为电信诈骗的帮凶。若司机明知所载资金涉嫌诈骗却仍进行运输,其行为等同于助长恶势力。部分司机为追求更高收入,可能轻易相信乘客的谎言,未进行核实,这样做将极大增加自身风险,并可能导致严重法律问题。
网约车平台的监管
网约车平台承担着关键职责。首先,在宣传和教育领域,平台需致力于提升司机的反欺诈意识。比如,某些知名平台通过APP弹窗向司机推送反欺诈知识和警示信息,并举办线下培训。同时,平台应运用大数据分析强化订单管理。需对那些价格高昂、距离遥远且缺乏合理解释的订单,以及频繁更改目的地的订单进行实时审查。若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拦截和预警,并迅速通知司机和警方。以广东为例,某网约车平台因未能及时识别此类异常订单,险些导致一个电诈团伙成功转移巨额赃款。
需构建与公安部门的合作框架。平台应主动与公安部门进行交流,设立专门的联络线路。确保能迅速向警方提供订单记录及用户资料。通过此举,一旦发生电信诈骗案件,能迅速追踪线索,搜集证据,有效打击网络电信犯罪集团。
快递行业的相似风险
快递业亦存在沦为电信诈骗洗钱同谋的风险。快递员日常处理大量邮件,难以全面识别包裹内容是否涉电信诈骗。以偏远地区的快递点为例,工作人员可能因经验不足或疏忽大意,未对包裹进行充分检查。若快递员接收了诈骗团伙伪装的包裹,实则参与了电信诈骗转移资金的环节。此外,快递业竞争激烈,部分快递员为增加业务量可能降低警惕。若不妥善管理此类风险,将损害快递业声誉,并可能使更多无辜民众遭受电信网络诈骗。
若快递包裹中发现电诈所得资金,快递企业亦需承担相应责任。此情形反映出企业监管存在不足;在法律角度上,可能涉嫌帮助犯罪。以某起电诈案件为例,一家小型快递企业因包裹中藏有赃款,已陷入法律争议之中。
涉及的法律责任
若运输的包裹涉及诈骗团伙非法所得,相关责任人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据北海市公安局网络侦查支队副支队长王涛所述,以网约车司机为例,若司机明知所运资金涉及诈骗,或未履行审核责任,实际上协助诈骗团伙转移资金,可能构成犯罪。可能涉及的罪名有诈骗、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洗钱等。不同角色在其中的参与度不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亦不同,包括可能面临监禁的刑事责任,以及可能的行政罚款等,甚至可能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快递员或快递公司若牵涉其中,亦需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去年有一案例中,涉事的快递员因未按规定收取包裹,最终被判有罪。
从事运输行业的每个人均应深刻领会法律之严谨,切勿因小失大。
如何强化全民防范
社会各界需提高警惕,防止电信网络洗钱活动。相关部门需增强电诈知识的普及,确保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及商家等群体充分认识到电诈洗钱的手段及其危害。同时,应激励公众参与监督和举报。例如,设立举报电话,对有效举报提供奖励。公众自身亦需增强警觉,一旦察觉到异常的现金运输或包裹邮寄等情形,应立即向警方通报。
在此提出疑问,当身边出现疑似涉及电信诈骗洗钱的活动时,大家是否敢于拨打举报电话?同时,期待大家积极为文章点赞并广泛转发,以提升更多人的风险预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