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日起至11日,我市举办了“河洛飞花”2024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的展示和展演活动。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亮点众多。
河洛文化保护理念
自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设立以来,洛阳致力于实现“遗产丰饶、氛围浓郁、特色显著、民众受益”的总体目标。该市坚持“保护为重、全面保护、注重人与物、生活”的原则,为河洛文化的全面保护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上述原则的引领下,洛阳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涵盖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充满活力。在多方努力下,河洛文化正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这种理念也推动了河洛文化的对外传播,使更多人逐步认识和重视这一文化。
河洛文化的保护成效在地方立法中得到了良好反映。近期,《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及《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接连颁布。这些条例针对具有河洛文化特色的牡丹和关林等进行了专项法律保护。条例的颁布显著推动了河洛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条例中详细规定了保护范围、措施及法律责任等内容。法律依据的建立后,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权益得到了加强保障,进而使得河洛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更为顺畅。例如,在相关条例的保护下,洛阳牡丹文化实施了周密的繁殖和传承计划。
传承人的储备与努力
洛阳在河洛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该市已构建了四级项目目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机制。同时,制定了传承人培训方案,旨在强化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据数据显示,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8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75位、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67位、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超过千位。每位传承人都致力于本职工作,积极发光发热。他们如同火种,持续传播河洛文化的精髓。例如,某国家级传承人不仅长期坚守技艺传承,还频繁参与学校等场所的表演与教学,使河洛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众多传承人的辛勤付出,有力推动了河洛文化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进步。
河洛文化的传承者群体中,新一代成员逐渐崭露头角。他们思维新颖,充满活力,成功将传统河洛文化与当代美学理念融合,为这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这些年轻传承者善于运用网络等现代平台,使河洛文化的影响力从洛阳辐射至全国乃至全球。
非遗破圈探索
洛阳积极挖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河洛文化资源,并进行了众多创新实践。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同时,致力于打破传统传承模式。我市成功开辟了众多“非遗+”的发展模式。以某村庄为例,该村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为核心。依托唐三彩传习所、陶艺博物馆等,建立了三彩研学基地,并推出了特色研学活动。此举使孩子们更直观地体验唐三彩文化魅力,并推广了河洛文化。
文创产品开发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洛阳成功培育了“洛阳礼物”、“洛阳三彩”以及“平乐牡丹画”等独具特色的文创品牌。这些品牌产品依托非遗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创意设计,深受本地居民喜爱,并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购买作为纪念。此举使得河洛文化得以通过产品形式遍布全国。此外,还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河洛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和文化支持。
非遗与多元素融合
河洛地区非遗项目与多种元素实现了融合,促进了创新发展。比如,与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相结合,诞生了爱和小镇、青铜小镇等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以非遗文化为核心,依托古建筑吸引众多游客体验。游客在此可领略古代河洛居民的生活风貌与文化底蕴。又如,研学旅行的融入,将非遗体验作为关键环节,精心策划了“文明之源,根在河洛”等精品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囊括了众多非遗项目的体验点,让游客在旅行中深入感受河洛文化的魅力。
非遗项目与公众审美、技术革新、时尚潮流等领域相结合,发展态势良好。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催生了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新产品。技术的融入促使非遗产品的制作方法实现创新,提升了生产效能。同时,时尚设计的融入使非遗文化融入现代时尚潮流,催生了众多“非遗+”新型业态。
非遗传承氛围营造
洛阳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近期,该市持续增强非遗展览馆、传承中心等非遗传承场所的建造规模。这些场所已成为非遗文化的展示核心,众多市民与游客得以近距离观赏非遗技艺,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此外,许多地区借助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机构开设了非遗公益课程。在此,市民可免费获取非遗知识,从而拓宽了民间参与非遗传承的群众基础。观察可见,河洛文化的氛围日益浓厚,营造出“非遗全民参与,共同发展共享”的积极文化氛围。
某社区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讲座及体验活动。居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同。在此文化氛围的滋养下,社区涌现了大量非遗文化爱好者,部分居民更是投身于非遗技艺的学习与创作。因此,河洛文化得以深入民众生活。
非遗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示例
河洛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地方产业融合,已涌现出众多成功案例。以重渡沟景区为例,其采用“民宿与非遗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非遗资源与民宿产业的良好对接。此举不仅为民宿增添了文化底蕴,还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领略了河洛文化的韵味。这种模式为重渡沟景区民宿赢得了竞争优势,提高了游客的回头率。伊滨区非遗传承人高滨滨在社区邻里中心设立瓷木坊,推动传统木烙画非遗进入市场。他指导社区居民设计文创产品,既促进了就业,又保障了木烙画非遗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洛龙区则将剪纸、戏曲等非遗融入文化合作社,推动非遗项目的创新与传承。这些举措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
读者朋友们,在领略了河洛文化的丰硕成果之后,您认为这种文化未来将如何与新兴元素相结合?期待您的评论、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