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上海世界会客厅成功举办了“面向未来——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主题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与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度联合年会。会议集中讨论了博物馆领域的核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200家单位与300嘉宾参会
此次年会吸引了众多博物馆、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的参与。近200家单位的加盟,充分展现了会议的广泛社会影响力。与会嘉宾总数达到300位,其中博物馆馆长超过150位。这一数据凸显了业界对年会的极大关注。与会者齐聚上海,共同交流与探讨博物馆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博物馆行业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受到的广泛关注。专业人士的汇聚,有助于整合资源,为博物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热门展品档期紧张
在年会期间,展览交流专委会的秘书长冯雪就博物馆展览的当前状况进行了讨论。随着博物馆热潮的升温,观众参观的热情也随之增强。众多热门展品,如三星堆文物等知名IP和“镇馆之宝”,因档期紧张而变得稀缺。例如,上海博物馆绘画馆展出的明代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轴》便频繁辗转于不同展览场地。这种繁忙的态势使得展览策划如同抢购商品般竞争激烈,策划者还需根据展品档期来调整展览计划,这已成为博物馆展览策划面临的一大挑战。
中小博物馆办展难
目前,众多中小型博物馆正遭遇举办展览的困境。这主要源于专业展览策划人才队伍的不足,甚至有时完全缺失,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博物馆展览的策划与实施。尽管如此,展览交流专委会已采取积极措施,致力于支持中小博物馆的发展。以深圳南山博物馆举办的“秘鲁文明展”为例,它不仅展示了小馆举办大型展览的可能性,还吸引了秘鲁总统的参观,充分展现了中小博物馆通过努力能够取得的显著成就。此外,这一事件也成为了馆际合作的成功案例。
馆长积极对接资源
博物馆与观众需求的变化促使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管理者走出馆内,积极寻找展览资源。他们基于向市民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的目标,主动与外部资源进行对接。这种主动行为体现了博物馆行业从业者紧跟时代步伐的意识。他们认识到,博物馆不应仅限于传统模式,必须主动拓展,以更好地迎合观众的文化需求。此举亦是在积极应对文化市场的最新变化和趋势发展。
上海打造博物馆之都
刘曙光,中国博物馆协会的理事长,指出上海在建设博物馆之都的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在上海的成功设立,以及众多在其他城市难以实现的成就,均在上海得以实现,这凸显了上海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和文化氛围。目前,携带行李箱前来上海参观展览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现象。上海持续推出的各类文博展览和活动,不仅推动了文博场馆的发展,使其助力城市进步,还使得这些场馆成为了城市客流的重要入口和服务型经济的动力源泉。
上历博探索破圈之路</strong>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近两年来持续致力于探索“博物馆+”的创新模式。自去年3月份起,该馆对外开放庭院,成功举办了四届“咖啡嘉年华”活动。同时,还推出了全天候开放的“历博生活馆”。这些举措旨在将博物馆文化融入市民日常休闲生活,展现了博物馆融入社会生活的积极尝试。这些经验为其他博物馆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加强博物馆与市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广大读者们,关于博物馆在相关领域的进展,您有何高见?期待您的评论、点赞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