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标志着我国推行以工代赈政策的第40个年头。这一政策对甘肃省的影响尤为显著。自40年前起,国家为甘肃投入了总计141亿元的以工代赈专项资金。众多成果的显现,充分体现了该政策的巨大价值。
政策内涵及甘肃的定位
以工代赈,一项旨在惠及民众的政策,通过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工程,引导低收入群体参与建设。政府不仅发放劳务报酬,还提供技能培训,以此替代直接的赈济措施。在甘肃,这一政策被视为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收入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这种积极的定位,精准对接了甘肃发展的实际需求。鉴于甘肃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民众增收渠道有限,以工代赈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十四五”期间专项资金和项目情况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对甘肃省的以工代赈政策支持力度持续不减。投入的专项资金高达35.1亿元,实施了763个项目,成功带动了4.8万人就业。这些项目显著改善了甘肃偏远地区的面貌。众多过去困扰群众的难题,如出行不便、运输困难、生产艰难、用水问题,均得到了有效解决。大型项目的投入,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例如,偏远山区道路的改善使得农产品外运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策引领下的项目推进原则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在执行任务时,严格遵循既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政府统筹协调、多方协作以及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在具体项目中,该部门特别注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他们致力于指导各地政府,力求最大化提高劳务报酬的发放比例。通过这种方式,旨在确保劳动者获得更多报酬,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此举在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弥补基础设施不足方面,体现了全面提高政策效能的坚定决心。
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积极行动
自2021年起,甘肃省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政策。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中,甘肃与多个部门协作,编制项目清单并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对这些项目,甘肃采取与基本建设相同的动态管理模式。在下达投资计划时,优先支持前期手续齐全的项目。若某地区储备项目丰富且质量优良,将获得更多支持。此举旨在激励各地积极储备项目,确保项目早日实施,让群众尽早受益。
地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
市州与县区正积极采取行动。他们依据当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全力推进项目储备入库、资金到位、建设实施等关键环节。力求确保每个步骤都能顺利进行,旨在确保以工代赈政策在基层得到精准实施。各级政府紧密协作,分工清晰且配合默契,共同促进了以工代赈项目的稳健与高效开展。
积石山地震后的积极举措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发展改革委迅速作出反应。该部门确定了109个灾后重建项目,并决定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实施。在组织受灾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同时指导他们恢复生产活动。这一策略不仅促进了灾后重建工作的迅速推进,而且使受灾群众得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建家园,并增加收入。
在甘肃,四十余年的以工代赈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未来能否持续拓宽受益范围,吸引更多农民加入以工代赈项目,尚存疑问。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展开讨论。同时,敬请点赞并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