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分论坛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开幕。该论坛聚焦于新型储能领域,吸引了广泛关注。这一议题紧扣新能源变革这一热点话题,有望为能源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新能源利用的难点

当前,扩大新能源应用规模遭遇障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强调,太阳能与风能均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难以预测和控制。这一现状是客观存在的,阻碍了新能源的广泛高效应用。具体来看,这些波动和间歇性特点使得新能源供应不稳定,使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难以显著提高,同时也对储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在众多区域,太阳能发电的稳定性依赖于充足的日照条件,而风能发电则深受天气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新能源的利用更加稳定可靠。

储能在电力系统各侧的作用

储能构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要素。在发电领域,根据现行政策要求,可再生能源并网必须配备2至4小时的储能设施。随着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比例的上升,确保充足的储能时间变得尤为关键,以防止供电的中断。以某些新能源发电密集区域为例,储能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应对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间歇性特点。

我国在电网领域已构建了多座跨区域的风光电外送电网。然而,这些电网面临功率波动和供需不均衡的问题,这导致跨区域输电功率在特定时段出现低谷,且持续时间通常超过6小时。因此,迫切需要引入长时储能技术以调节电力峰值和低谷。

用户端,工商业用电的峰谷时段持续时间超过六小时。为达成峰谷电价差价套利,用户需采用长时间储能技术,以此减少电费支出。

我国储能装机现状

目前,在我国储能装机领域,抽水蓄能和锂电储能占据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超过98%。然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储能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当前储能技术面临的问题众多,涵盖了安全难题、地域时长限制等方面,尤其是长时储能技术的匮乏。例如,某些地区的抽水蓄能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而锂电储能则存在安全隐患。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其他储能技术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更大的份额,从而制约了储能市场的多元化进程。

大型储能技术的要求

赵天寿强调,大型储能技术需满足安全与可靠性标准。在众多储能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安全与可靠性显得尤为关键。以大型储能项目为例,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能引发重大损失。目前,各储能技术正持续优化其安全性。

安全可靠是首要考虑,然而,其他性能指标与成本效益同样至关重要。这些要素对储能技术的研发路径及其实施可能性产生显著影响,并构成评估该技术是否具备广泛应用潜力的核心标准。

液流电池的潜力

液流电池被视为推动未来长时储能技术突破的核心。该技术具备多项显著优势,包括本质安全性高、运行时间灵活等。尽管如此,其大规模推广面临的主要障碍在于高昂的成本。赵天寿团队研发的新型液流电池系统在初期投资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下降,成本从每瓦时2.1元降至1.4元。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其每度电的成本有望与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相媲美,甚至更低,未来装机规模亦有望达到相当规模。

实际上,若液流电池的成本能够持续下降,便有望在更多的储能项目中得到应用,从而摆脱当前受制于高昂成本的困境。

论坛相关活动

10月15日,澎湃新闻作为七号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预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举办了前瞻沙龙。此次沙龙邀请了各方专家,共同探讨中国新能源与储能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并分享了相关经验,展望了未来趋势,旨在推动国际合作。紧接着,11月5日,澎湃新闻又承办了分论坛,并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这不仅提升了论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还向全球传递了“虹桥声音”。此类附属活动的举办,不仅扩大了论坛的影响力,还为行业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和渠道。众多参与者通过这些活动,对新型储能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新型储能技术未来大规模应用的预期,你是否充满期待?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言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