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在北京发布了一份与我国水资源未来息息相关的研究报告——《未来新水务发展报告——海水淡化新战略》。该报告强调了海水淡化对于我国未来水资源增量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发展规模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一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水淡化的战略地位

我国水资源承受着持续的挑战,尽管水政策已经历多个发展阶段,但基础的缺水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海水淡化技术被视为未来增加水资源供应的关键途径。在全球水资源分布的大背景下,我国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并未增加,淡水短缺的问题持续存在,这使得海水淡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水网工程相结合,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我国水资源战略在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持续进步,初期通过建设水库,随后实施大规模的调水工程,最近又推进了水网工程的建设。然而,这些措施尚未在实质上提升水资源总量。因此,海水淡化作为新兴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亟需得到重视。

海水淡化能否成为我国水资源困境的救星?专家揭秘未来新水务战略  第1张

我国海水淡化现有规模

截至2023年末,我国已建成156项海水淡化项目,日处理能力达252.3万吨,遍布沿海10个省(区、市)的干旱城市及海岛地区。然而,我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的总规模仅占全球的不到3%,产能存在明显不足。这一状况反映出我国海水淡化的发展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海水淡化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市场发展前景极为宽广。

我国工程规模虽逐年上升,但相较于全球已超过两万个且持续增加的海水淡化项目,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规模和产能,与国内需求相比,尚显不足,在国家水资源战略布局中,仍有广阔的发展提升空间。

技术与成本发展

我国在建筑施工领域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同时,随着工艺技术的持续进步,海水淡化技术成本持续降低。在过去20年间,处理一立方米海水所需的电能消耗已从5千瓦时降至3千瓦时以下。这一成本降低的趋势充分显示出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

报告指出,评估海水淡化成本效益时,需全面考虑其生命周期成本。这要求我们超越单一产品价格,以更科学、全面的方式审视海水淡化产业的可行性与发展前景。

创新发展模式

我国正实施以“领军企业+知名专家”为特色的创新合作模式,旨在结合顶尖智囊团与产业尖端力量。目前,已有近十项研究课题启动,该模式能够有效汇聚资源,对海水淡化技术及产业发展等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此模式创新,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优势。这有助于在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技术研发以及成本控制等多个关键环节产生积极效应。进而,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注入创新驱动的力量。

未来建设设想

报告建议建设“百公里近海岸带海水淡化工程”,旨在沿海经济带内百公里范围内,打造以海水淡化技术为核心的局部水循环系统,并逐步形成海水淡化产业布局。展望未来,部分淡化后的海水可能向西输送,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开辟可再生能源的新应用领域,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该规划为海水淡化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蓝图,丰富了产业时空布局的构想,不仅对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内陆地区的水资源补给和能源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带来的经济潜力

海水淡化项目的投资预计将吸引约3至4万亿元的资金投入。在未来的水设施建设和由此产生的需求与经济增长中,这一领域将成为推动经济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现象表明,海水淡化和全面的水设施建设不仅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建筑、设备生产、技术科研等领域因海水淡化工程的投资而获益,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各位读者,关于我国海水淡化行业在接下来的数年间的潜在发展规模,您有何看法?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我们也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