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关键基础设施,储能行业不能乱  第1张

近年来,储能技术在新电力系统构建及“双碳”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日益显著,宛如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储能产业迅猛发展,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推动了超过1000亿元的经济投资。然而,众多企业怀着短期获利的心态涌入市场,导致行业出现野蛮生长和诸多乱象,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储能产业亟待解决的痛点。

储能行业的迅猛发展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储能行业实现了显著进展。短短数年间,新型储能装机量显著增加,推动相关经济投资突破千亿大关,这一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均属佼佼者。全国各地,不同规模的储能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涵盖了从大型集中式储能电站到小型分布式储能设施等多种形式。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为能源的储存与灵活调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山东为例,某电力储能项目成功缓解了当地用电的峰谷差异,显著提升了用电稳定性。

与此同时,储能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态势,吸引了众多资本的关注。不论是传统能源企业的跨行业尝试,抑或是新兴科技公司的加入,都共同推动了储能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数据显示,近年来已有百家以上企业涉足储能领域,从而为产业的繁荣景象提供了有力支撑。

行业野蛮生长乱象

众多企业将储能视为门槛低廉的财富源泉,纷纷涌入,追求短期利润。以某些地区为例,部分企业在推进储能项目时,忽视规范和标准。所生产的储能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明显。企业数量的激增导致行业竞争无序化,他们通过低价等不正当手段争夺市场份额,忽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等关键因素。

该行业的不良现象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还扰乱了储能行业的正常发展步伐。在部分地区,由于此类问题频繁发生,已出现储能项目失败的案例,导致资源被严重浪费。例如,在某个城市,仅因个别企业操作失误,就造成了数十亿元的储能建设项目损失。

能源转型背景与需求

2023年12月,COP28会议达成了“阿联酋共识”。该共识着重指出,应逐步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并设定了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至三倍、能源效率提升两倍的目标。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计算,为实现这一共识目标,全球储能容量需增至六倍。这一需求对我国储能行业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国内,众多地区正积极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储能技术因此成为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河北邯郸地区,因推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对配套储能设备的需求数量迅速增长。若储能产业未能加速进步,将不仅制约该地能源转型策略的实施,同时亦可能减少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高可靠是根基

曾毓群,宁德时代董事长,强调高可靠性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基础。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其任何一个环节的故障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从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来看,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大量财产损失;从公共设施的角度来看,可能引发电力系统瘫痪,进而导致交通信号、医院设备等公共设施无法正常运行。

储能电站曾发生事故,其起因仅为一电芯的小故障,却引发整个电站火灾。这一事件进而引发了公众对储能行业的信任危机。高可靠性并非空谈,它需要理论和数据的支撑,并需经过全面测试与验证。

高价值是内驱力

曾毓群指出,高价值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市场上一些产品通过牺牲质量、削减配置来降低成本,虽然看似在经济学上具有价格优势,实则缺乏可持续性,且无益于经济效益。能源安全与国家的经济民生紧密相连。若整个行业被贴上“低质低价”的标签,对储能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降低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最终损害的是行业的长期利益。例如,某些企业生产的储能设备使用寿命远低于标准,导致后续维修成本大幅上升。

全场景是发展方向

储能行业不应局限于单一场景的产品销售。全场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模式能够为多个行业提供动力,推动能源转型更加深入。通过全场景一体化,能够智能化地管理储能流程,实现能源系统的整体调度。例如,在厦门,一个全场景储能方案在工业园区应用后,能源管理效率提高了30%。

然而,在理念的实际推广过程中,遭遇了众多挑战,包括技术研发的难题和企业成本的增加。企业若能克服这些障碍,将是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储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问题交织的双重态势,对此,如何有效强化监管以推动行业的健康进步,值得深思。期待各方积极发声,提出宝贵意见。同时,欢迎点赞、评论及转发,共同促进行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