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备受关注的“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网络集中宣传活动及2024年全国网络媒体济宁行活动盛大启幕。活动聚焦济宁港航发展,亮点纷呈,同时涵盖济宁在区域物流联通领域的关键布局,吸引了广泛关注。
活动首站济宁龙拱港
在济宁龙拱港举办此次活动具有特殊意义。11月5日,众多媒体人士齐聚京杭大运河畔的龙拱港。龙拱港在济宁港口规划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济宁全力打造的现代化、智慧化、标准化、绿色化内河集装箱示范港口。港口规划宏伟,目标远大,预计将建设18个2000吨级智能化泊位,并配套铁路专用线。建成后,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可达8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将超过3000万吨。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龙拱港巨大的发展潜力。
济宁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龙拱港的重要性愈发显著。该港口不仅承担着货物吞吐的功能,更肩负着成为济宁港航经济发展标杆的重任。借助京杭大运河这一天然的水道优势,龙拱港具备了连接更多地区的潜力。
龙拱港铁路专线建设
龙拱港的铁路专用线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澎湃新闻在采访中得知,该专用线起始于新菏兖日铁路线的龙拱港站,并与港区后方直接相连,采用前港后铁布局,全长9公里,铺设轨道总长度达18公里。建设进展迅速,于2024年6月底完成了竣工预验收,比原定计划提前完成了整体工程。8月9日,该专用线顺利通过了竣工验收。自8月29日18时起,它正式投入运营。这一铁路专用线的建成与开通,为龙拱港的货物运输提供了更多选择。
在工程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和时间点的确立,均凝聚了建设者的辛勤付出。铁路专线的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货物的吞吐与转运效率,其作用如同一条纽带,将龙拱港与更广袤的内陆区域紧密相连。
多式联运枢纽意义
龙拱港成功实现了新兖铁路与京杭运河的互联互通,从而转型为济宁崭新的“公铁水”多式联运中心。该枢纽的连通性极高,与长江、瓦日铁路共同构成了“丰”字形的物流网络,其核心位于济宁。从济宁出发,向西可通过新兖铁路深入中原经济区,从而辐射西北能源基地,并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向东则可连接青岛港和日照港,向南则可通过京杭运河延伸至长江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种布局实现了通江达海的运输模式,使得济宁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辐射至山东乃至全国,并连通欧亚,这一宏伟构想正逐步变为现实。
物流运输行业内,此类多式联运枢纽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货物无需频繁装卸,显著提升了物流运作效率,并有效降低了成本。这一变化对济宁地区的企业,特别是那些高度依赖物流运输的企业,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
港航发展带来的经济带动
龙拱港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济宁港航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龙拱港通过不懈努力,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济宁港航经济的增长。凭借龙拱港的航运优势,济宁在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同时,借助与各区域及经济带的互联互通,济宁获得了更多吸引投资和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遇。
济宁的特色产品得以更高效地配送至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与此同时,国内外的高新技术、设备和原材料亦能以较低成本进入济宁市场。这一现象对济宁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内河港口的创新建设
龙拱港在内河港口建设领域引入了创新理念。该港首次将海港建设理念应用于内河港口,并依照自动化和绿色化标准进行建设。港内已投入使用自动化岸桥、全自动场桥以及无人集卡,成功突破了磁钉定位导航的限制,实现了2厘米以内的定位精度。这种高精度定位使得运输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了30%,这一数据提升十分显著。此外,龙拱港还打造了近零排放的示范港口,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无人智能运输常态化运行的内河港口。
龙拱港所实施的创新措施,对内河港口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显著的示范效应。众多内河港口可从龙拱港的发展模式中汲取宝贵经验。提升运输效率、推进绿色建设,这些是当前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未来的港产城融合发展
龙拱港的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未来将着力推进港产融合发展的特定区域。该规划将采用“前港、中铁、后园区”的布局策略,着重在生活配套、产业聚集和生态保护三大领域展开建设。此举旨在拓展城市新区域,塑造一种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即港口聚集产业,产业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培育港口的新格局。这一规划不仅是对港口功能的扩展,更是对城市、产业和人口布局进行长远考量的战略部署。
随着这一发展格局的逐步展开,济宁的城市布局和产业构成将经历显著转变。公众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难题与挑战充满好奇。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意见,参与互动。同时,我们也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