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行,吸引了能源行业的广泛关注。此次论坛汇集了众多行业翘楚,大家共同深入交流,探讨新型储能技术的未来走向,形成了一场充满智慧的能源变革盛会。
可再生能源装机大突破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攀升至14.5亿瓦,这一数值首次突破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一半。这一成就在中国能源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年6月,我国风光发电装机量首次超越煤电装机量。此举标志着可再生能源已从辅助角色转变为电力供应领域的新兴力量。然而,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也显现出一些问题,诸如风光新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问题可能对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迅猛增长,这一现象凸显了国家政策的强劲推动力,以及新能源领域投资和努力的持续积累。这一成就为我国能源结构从传统向新能源的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此持续发展过程中,新能源领域的问题和不足同样值得关注。
过剩电力的出路
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增加引发了电力需求低谷和风光发电高峰,从而产生了大量过剩电力。黄震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的讲席教授,指出充分利用这些低成本绿色电力,用于生产氢氨、醇醚和合成燃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有效储存和利用新能源,而且能推动非电能源燃料的减排,对实现难以电气化行业的零碳排放至关重要。这被认为是处理过剩电力的有效方法,为我国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
目前,若电力过剩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则会造成资源浪费。能源行业亟需研究如何将这部分电力转化为可储存能源或其他有价值的能源形式。这一转型过程需要跨领域合作,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投入,必须全面共同推进。
燃料储能的重要性
黄震提出,除了物理和电池储能,燃料储能同样不可或缺。他指出,我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为实现新能源的主导地位,必须克服这一缺陷。为此,需运用绿电能量的存储与转换技术,以弥补风能和太阳能的波动性。例如,通过制取氢、氨和合成燃料等新型储能方式,这些技术不仅提供绿色能源,而且在储能规模、时间、储存与运输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现,进而实现跨季节的大规模储能和广泛共享。
能源体系结构中,燃料储能的功能亟需进一步明确和深化研究。虽然该技术拥有显著优势,但在走向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过程中,成本和技术挑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行业专家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共同攻克,以确保燃料储能技术能够充分施展其作用。
电制合成燃料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利用零碳电力生产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将其转化为合成液体燃料。黄震教授预测,到2030年,电制燃料有望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这一成本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绿电制氢的价格、生物质或碳捕集技术的成本等。在评估成本时,除了内部成本,还需考虑外部因素。展望未来能源发展,有望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合成多种可再生燃料,从而实现能源的自主供应。这宛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新能源无限可能时代的门户。
当前,电制合成燃料的大规模商业化面临着众多挑战,涉及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个层面。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如何有效推进这一进程,已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论坛的多元构成
本次论坛吸引了政府机构、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众多高级别代表及专家的参与。这样的集合,让论坛成为了一个汇聚多元声音的交流平台。与会代表们交流了各自的经验、研究成果和对未来的展望。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交流氛围中,论坛对新型储能领域的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多元构成兼具两面性,一方面汇集了丰富的创新理念,另一方面由于参与者的背景各异,形成了多样的利益和观点。在这种形势下,论坛承担着在多元环境中达成根本共识、有效促进行业进步的重任。
论坛传播助力
11月5日,澎湃新闻成功举办了“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分论坛。论坛全程进行了图文直播。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虹桥声音”,更多的人得以听到。媒体助力,即便无法到场,公众也能及时掌握能源观念和技术的最新进展。
在能源论坛的直播领域,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有效增强互动性并吸引更多具有多样化背景的观众。对此,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审视现有的直播表现,我们不禁要问:它们是否已经完全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和期待?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本次论坛成果丰硕,展望未来蓝图,读者朋友们,您对新型储能技术推动的能源变革有何高见?欢迎您发表评论,并期待您的文章分享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