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七届进博会在其开幕式当天迎来了众多关注。在这一天,由22家新西兰企业组成的展台举行了开馆仪式。这些企业组成的参展团涉及多个行业领域。这一现象背后,无疑蕴含着众多值得关注的商业机会和值得探讨的事宜。
众多领域企业组团
第七届进博会,作为国际化的展示平台,吸引了新西兰企业组成庞大的参展团队,共计22家企业,涉及乳品、保健、美妆、航空等多个行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在11月5日,即进博会开幕当日,集体亮相。通过这样的方式,新西兰企业全面展示了其经济风貌,从知名的乳业到相对小众的家纺行业,无所不包。这种集体参展的模式,有助于中国消费者全面了解新西兰的经济产业结构。在当前中国市场对全球化产品关注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新西兰企业的集体展示,无疑将提升其在华的整体认知度。
纽仕兰作为行业领军者,始终发挥着先锋作用。在新西兰企业参与进博会的历程中,它扮演了组织者等关键角色,并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新西兰与中国市场的紧密联系。
全勤生纽仕兰的历程
盛文灏,纽仕兰乳业亚太区CEO,分享了该企业的发展历程。2018年,纽仕兰刚踏入中国市场不久,便参加了首届进博会。当时,它仅以50平方米的展位身份参展,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仅仅是“来中国”。进博会当时提供的通关便利,如将一瓶新西兰牧场直运的鲜奶从牧场空运至现场,时间从过去的8天缩短至72小时,为纽仕兰鲜奶打开中国市场创造了极佳的机遇。此后六年,纽仕兰借助进博会的发展势头,迅速崛起,从初入中国的“洋品牌”成长为如今中国进口乳品领域的领军品牌。这一发展轨迹充分展示了进博会为国外企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纽仕兰的成就,激发了众多新西兰中小型品牌企业,它们渴望借助进博会的平台,进军中国市场,分得一份市场份额。
展商组团模式的开始
新西兰小展商在进博会上获取入场券存在一定难度。2023年,得益于新西兰贸发局的中介作用,纽仕兰实现了从单一参展商到组展商的转变。这一转变至关重要,纽仕兰敞开展馆大门,向新西兰众多企业发出“组团”邀请,并收获了积极反馈。短短时间内,便迅速集结了12家新西兰企业的参展团队,有效协助这些首次参展的企业获得了进博会入场券。这种企业间的互助模式,为众多企业打开了进博会的大门。
纽仕兰在首次“组团”参展后,收获了积极反响,这激励其持续采用该模式。该模式为众多新西兰小品牌搭建了在中国市场的展示舞台,同时亦点燃了新西兰企业参与进博会的热情。
组团规模发展壮大
第七届进博会期间,纽仕兰继续采用开放展台的方式,维持了团队参展的传统。凭借往届经验,新西兰企业今年报名参与团队参展的热情显著提升。尽管展台容量有限,但仍有21家新西兰企业随纽仕兰一同组队参展。从12家增至21家,参展企业数量几乎翻倍,这一显著增长反映出中国市场对新西兰企业的强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新西兰企业开始明确意识到,中国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这种增长趋势表明,随着展台条件的持续优化,未来新西兰企业有望以更大的规模参与集体参展,进而在中国市场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西兰企业的需求
新西兰企业拥有其特定的需求。一位参展的新西兰企业代表指出,新西兰拥有独特的毛利文化,以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乳制品和蜂蜜产品。此外,该国还孕育了众多精致小巧的本土品牌。这些品牌通常规模不大,他们迫切希望在中国市场迅速提升知名度。进博会的国际性质为这些品牌提供了理想的发展机遇。
进博会的多元化展示与交流平台,为新西兰企业提供了产品推广及文化展示等多种机会,有效满足了他们在我国市场的推广需求。
纽仕兰的经验传承
纽仕兰,作为进博会的常客,在长期参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该公司在将展品转化为商品、进行跨洋直播溯源等多个领域,为众多小展商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对于首次参加进博会的新西兰参展商来说,这些经验有助于他们迅速适应进博会的环境,在中国市场寻求合作共赢,掌握流量技巧,从而实现商业上的成功。
在22家参展的新西兰企业中,既有初次亮相的新伙伴,也有连续第二年参与团组的熟悉面孔。例如,太平洋羊驼等公司通过进博会获得了显著收益,不仅今年获得了独立展位,更是看准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进而选择投资并深耕中国市场。新西兰企业若欲把握进博会的良机,又将采取何种策略?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如若您认为本文颇具价值,不妨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