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某个角落,曾是一片杂草覆盖的荒芜之地,如今已蜕变为居民共同治理和共享的“一米农场”。这一变迁既洋溢着希望,又蕴含着温情,堪称城市社区改造领域的温馨典范。

社区花坛曾经荒芜景象

赖屋山社区的羊台山庄曾设有两个休闲小广场,但如今花坛杂草蔓延,无人维护。这一状况成为社区一大难题,既破坏了环境卫生,又未能实现其休闲功能。过去,居民每次经过此处,目睹的都是一片衰败景象,这种情况持续已久,使得该区域成为社区亟需改造的区域。这一状况对社区整体形象和居民生活体验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赖屋山社区人口密集,该区域荒凉景象在居民中激起诸多反响。居民们忧虑这片荒地可能滋生蚊虫,影响生活质量。夏季尤为明显,杂草丛生带来的闷热与异味令居民苦不堪言,周边房产价值亦可能因荒地而受损。

微改造工程的开展

曾经的荒地,如今的一米农场,赖屋山社区的华丽转身  第1张

赖屋山社区在充分了解居民需求的基础上,迅速启动了行动。社区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绿化微改造工程。该工程涉及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在规划阶段,工作人员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考量,从花坛布局设计到植物选择。社区为此项目投入了数万元资金,并特邀绿化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社区居民纷纷响应,踊跃参与。男女老少共同参与,参与人数超过五十人次。众人齐心协力,清理废弃的花坛,进行翻土作业,并播种新苗。在此过程中,部分居民自发提供家中的农具,一些园艺爱好者也提供了技术支持,有效推动了改造工程,逐步将荒废的花坛转变为生机勃勃的农场雏形。

“一米农场”初见成效

工程进展中,“一米农场”逐步显现轮廓。农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昔日杂草丛生的状况形成强烈反差。种植的蔬菜品种丰富,仅青菜就有五种之多。在农场内,豆角的藤蔓沿着架子攀升,长度约两米,而西红柿则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为农场增添了色彩。这一变化成为社区焦点,众多居民纷纷自发前来参观。

这片土地已不再是无人问津的荒芜之地,它已焕发出希望与绿色的生命力。周边居民能感受到泥土与植物散发的清新气息。孩子们常在此观察蔬菜的成长,老人们则乐于在此享受阳光,体验那份独有的生机。这种转变对社区氛围的改善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丰收节的特色环节

丰收节之际,现场活动丰富多彩。在表演环节,社区“风之彩”文艺志愿服务队、睦邻瑜伽协会及居民代表相继登台。其中,“风之彩”文艺志愿服务队呈现的舞蹈节目由近十位舞者共同演绎,舞姿优雅,充分展示了社区的生机与活力。睦邻瑜伽协会的六位会员则展示了舒缓优美的瑜伽动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丰收亲邻集市备受关注。在该集市中,设有丰收摊位和美食摊位。丰收摊位上陈列着各式新鲜蔬菜和水果,这些均来自“一米农场”,品种超过二十种。美食摊位则展示了丰富的客家美食,包括近十种特色小吃,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品尝并参与互动打卡。

爱心传递彰显温暖

丰收节的一大亮点是爱心传递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细致地将丰收的蔬菜分装成上百份。这些蔬菜包裹着满满的爱意,随后被送往社区中的独居老人、面临生活困境的家庭以及辛勤的环卫工作者手中。平日里鲜少外出的独居老人在收到这份礼物时,脸上流露出由衷的惊喜与感激。面对生活压力的困难家庭,这份意外的馈赠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而每日辛勤劳作的环卫工作者在收到这份礼物时,同样感动不已。

此爱心传递活动不仅关怀了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还加强了社区各阶层间的紧密联系。居民们深刻体会到了社区内相互关怀的力量,这显著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

参与者的欢乐与收获

丰收节上,居民们满载而归。观看表演、投身游戏,大家皆感愉悦。套圈竞技与“绿美大浪知多少”问答互动,吸引了众多居民积极参与,近百人共襄盛举。一位居民喜滋滋地展示自己收获的多种蔬菜,这些蔬菜足以让家人品尝几顿新鲜美味的菜肴。孩子们则收获了蔬菜瓜果和非遗糖画,他们手握小奖品在社区内欢快奔跑,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为社区增添了无限欢乐。这份欢乐与收获,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显著提升。

您是否同样渴望看到您居住的社区发生这样的温馨变化?如有任何建议或想法,请至评论区留言。此外,不妨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以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