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北工业大学的丰收节备受瞩目,该节日不仅展示了丰收的丰硕成果,而且集成了多样的文化体验与独到的教育理念。此活动无疑凸显了该校在劳动教育实践、文化传承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成就。
丰收成果丰硕
西北工业大学海天苑农场在同学们的精心呵护下迎来了丰收。在过去的一年里,农场成功收获了38种农作物,总产量达到了5000斤,成绩斐然。实现这一成果并非易事,因为38种农作物各自有着不同的种植和管理要求。同学们的辛勤付出是这一丰硕成果的关键。此外,这一丰收也反映出学校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所取得的积极成效。海天苑农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农作物种植的平台,让他们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见证,这不仅是一次农业生产的实践,更是一次成长与锻炼的宝贵经历。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西北工业大学海天苑农场的丰收成果便是学校在劳动教育领域成功实践的例证。那么,如何促使更多高等学府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并从中提炼有益经验,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丰收节现场热闹非凡
丰收节的现场气氛热烈非凡。现场设有特色项目如通关文牒,各式美味小吃也吸引了众多同学前来打卡。这些美食不仅诱人,更象征着丰收的硕果,从农场到餐桌,展现了完整的丰收过程。众多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描绘出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
活动当日的校园内,人潮涌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众人共同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这股热闹的气氛,不仅源自丰收节的庆祝,更是学校在多个教育领域取得成果的生动体现。学生们踊跃参与,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更加深了对学校以及劳动成果的热爱之情。如此富有成效的丰收节活动,是否值得在更多学校中推广?
非遗文化体验引入
学校特别在丰收节期间引入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此举颇具深远意义。学生们得以深入非遗文化,在此过程中领略劳动的韵味。活动现场,纸浆画、缠花、香囊、书签等众多非遗项目映入眼帘。师生们共同参与手工技艺的体验,边学边做,其乐融融。
作品每一件,均蕴含师生对美的独到解读;在当代社会,非遗文化的延续遭遇困境。西北工业大学巧妙地将此融入丰收节庆,使学生既体验收获的喜悦,又得以传承文化。此教育模式,能否成为非遗传承的新途径,引人深思。
包饺子感受劳动快乐
在辛勤工作一整天后,教师与学生们聚集于云天苑餐厅,共同参与包饺子的活动。他们从挑选食材开始,再到亲手包制,最后饺子在锅中煮熟,热气腾腾地端上桌,整个过程中洋溢着欢乐气氛。师生们品尝着自制的饺子,心中充满了因劳动而获得的满足与喜悦。
饺子虽小,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其中韭菜鸡蛋的清新与牛肉大葱的醇厚味道相互融合,恰似劳动带来的丰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们不仅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也提升了对于劳动成果的珍视。此类活动是否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农场的重要意义
西北工业大学海天苑农场承载着特殊价值。该农场是学校在“总师型”人才培养中,将劳动教育与心理育人有效融合的关键场所。此外,它还荣登教育部2024年度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名录。农场聘请了专业团队,指导学生进行蔬菜和水果的种植、养护以及采摘工作,并持续为多个学院提供科研用地支持。
农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与研究的机会,更在今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现代农业教育展示和传统文化展示基地,让他们亲身感受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的影响以及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那么,农场在学校全面育人方面的作用是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丰收节的育人目标
丰收节的举办,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总师育人文化”的氛围。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农耕文明的认知和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据悉,西北工业大学全年约有2600名学生参与了劳动实践,这一数字充分显示了众多学生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益处。
丰收节及相关农场实践活动旨在打造更完善的育人架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高效达成育人目标,西北工业大学的做法是否具备广泛适用性,值得关注。欢迎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文章点赞与分享也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