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还记录了一个地区生态变迁的历程。这里曾频繁出现江豚的身影,然而,它们如今却已消失不见。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江豚有望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这一转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曾经的美好回忆
五山滨江地区曾是风景如画的天然胜地。狼山、军山等五座山峰沿江而立,江面宽广无垠。在此生活的居民,如赵荣娟年轻时嫁至此地,那时的江水清澈,江豚时常出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之美成为居民心中永恒的回忆,也是该区域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这种美好并未长久。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岸线不断被开发,码头和工厂陆续沿江岸建立。这一系列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江豚消失,扬尘、污水和噪声侵扰了居民的生活。
生态修复的启动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滨江片区于2016年启动了生态修复项目。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问题,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清单”。修复工程目标清晰,诸如关闭“散乱污”企业和整治岸线等成为重点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该片区共关闭了203家“散乱污”企业,并完成了12公里岸线的修复。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修复工程的强度,同时也彰显了政府改变现状的决心。
生态成果初现
区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其中,江豚的回归迹象尤为明显。自去年11月设立监测点并配备监测设备以来,已记录到江豚出现5625次。此外,生态系统正逐步完善,新增森林面积超过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0%,构建了多层次的生态体系。这一变化表明,曾经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增强,形成了包括林地、自然保留地、湿地和水体在内的互生生态体系,为生物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栖息环境。
居民生活的改善
生态的优化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例如,赵荣娟女士现居于狼山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江景住宅”。她每日可透过窗户观赏绿意,清晨还能与伴侣在公园内慢跑长达一小时。对于已在江边居住超过半个世纪的她而言,这种生活上的转变无疑是天翻地覆的。她亲历了这里从环境恶化到恢复如初的全过程,如今她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
周边项目的发展
五山滨江与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变革并非孤立现象。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森迪部落酒店等类似项目相继涌现,与森林公园形成呼应。这些项目与森林公园合力打造了城市的“南北双绿肺”。从单一的自然景观演变至多个旅游项目的协同发展,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还为该区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区域未来的展望
崇川区通过不懈努力推进长江大保护等生态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多项荣誉。展望未来,如何维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关键议题。当地政府与民众需持续深化环保理念,优化生态系统,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具体而言,如何在引入新产业项目时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在促进本地居民受益的同时吸引游客,都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路径。
广大读者朋友们,请问您所在地区是否曾经历过从环境破坏到恢复重建的过程?能否分享一下具体做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也请大家为本文点赞并转发,以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