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启幕

近期,长江源头生态状况改善的消息受到了广泛关注。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的“长江第一市”,承担着守护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该市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强水源保护效果,已启动南北山水源涵养林工程。该工程规划详尽,目标清晰,旨在为长江源头生态的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累计投资2.27亿!玉树南北山水源涵养林工程如何提升长江源生态能力?  第1张

投入巨大

资金投入充足,资源分配合理。截至目前,总投资额已超过2.27亿元。充足的资金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在巴塘河流域,新建了9300亩水源涵养林,并种植了206.46万株乡土树种,其中包含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等。该智能灌溉系统全长33.8公里,实施后显著增强了长江源头的水源保护效果,并进一步稳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规划保障

玉树州的重要生态工程采用EPC总承包模式进行,由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具体执行。在项目规划期,工程团队对高原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和易受损的生态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评估。针对北山片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投入资金超180万元,特别定制了三套货运索道吊装设备。该措施旨在克服建筑材料运输的困难,加快施工速度,并致力于降低对植被的破坏程度。

技术创新

工程技术领域内,创新技术成果显著。灌溉系统设计精湛,融合了滴灌与喷灌技术,智能调节以适应当地地形,最大化地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显著减少了浪费。在树种选择上,严格筛选出适合本地气候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本土树种,连续三年苗木存活率均超过85%,这一比率远超国家规定标准,有力保障了树木的健康成长。

累计投资2.27亿!玉树南北山水源涵养林工程如何提升长江源生态能力?  第2张

效益明显

该工程显著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根据数据,工程每年能够涵养114万立方米的水资源,降低水土流失量达2.35万吨,同时稳定维持超过40万吨的营养物质。在固碳和释氧方面,工程平均每年帮助植物固碳2284吨,土壤固碳731吨,并额外释放6111吨氧气,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助力。

未来展望

玉树州生态环境局领导指出,该项目的执行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有效改善了长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在极端高寒和高海拔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展望未来,该局计划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保障工程持续产生积极影响,并打算将这一成功经验推广至更广泛的领域。社会各界对此充满期待,希望这股新兴的绿色动力能够持续为长江源头生态带来积极影响。关于该工程,您认为还有哪些措施可以进一步增进其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