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携手广西消委会在南宁成功举办了以“凝聚力量,共筑消费安全防线”为主题的进商场宣传活动。活动同期,双方发布了针对“双十一”期间的消费提示。在当前消费环境下,此次活动在多个层面均具有显著关注价值。
活动现场展示查处物品
在活动现场,市场监管部门展出了一批今年以来查处的电动自行车、校服、劣质棉胎及假冒新能源油品。这些展品展出后,立即吸引了大量市民围观。这些被查处的商品暴露了市场中的消费安全隐患,例如,不合格电动自行车在使用时可能发生故障,危及消费者人身安全;劣质棉胎在寒冷天气中可能无法提供应有的保暖效果。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市场监管部门在保障消费安全方面的积极态度。同时,这也对消费者购物时提出了警示,提醒他们在购买商品时要提高警惕,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商品进行严格筛选。
监管部门通过公开展示查获的物品,力求向消费者直观展示市场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向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展示打击假货的坚定立场。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警觉性,而且对优化市场环境具有积极影响。
新能源油品真相揭露
在活动展台上,新型油品如“新能源动力液”和“醇油品基液体燃料”被展出。一些商家宣称这些油品可以替代95号和98号汽油。然而,广西成品油行业协会的邵娟工作人员指出,这些油品并非真正的新能源产品,而是非法窝点将非标准汽油与甲醇混合后调配的。长期使用这些油品可能导致车辆发动机出现抖动、怠速不稳定、故障灯报警等问题。消费者可能对这类伪新能源油品的存在毫无了解,因此容易上当受骗。
消费安全至关重要,当前市场上出现的虚假新能源油品流通现象,不仅欺骗了消费者,还可能威胁到他们的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鉴于此,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此类欺诈行为变得极为紧迫。此外,消费者在接触新产品时也应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信商家的片面宣传。
宣贯条例推进消费教育
广西消费者委员会携手广西成品油行业协会,在当天共同推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宣传执行工作,并同步开启了成品油消费知识进社区的试点项目。双方承诺将指派法律和油品技术方面的专家,深入社区、学校以及市场,广泛开展消费知识的普及工作。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将法律知识和油品消费的相关信息传达给广大民众,以期有效增强公众的消费法律意识和对成品油的正确认知。
社区内众多消费者对《消费权益保护法》的理解存在不足,对成品油质量识别等相关知识掌握有限。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可以面对面传授这些知识,从而帮助消费者提升自我保护能力。这样的举措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长远意义。
“双十一”消费提示发布
临近“双十一”,广西消费者委员会现场发布了消费警示。消费者在此期间将面临众多促销活动,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陷阱。需注意甄别商家促销规则,对网络促销中的陷阱保持高度警惕,以免被低价诱惑所误导。网购时,商家可能以低价吸引顾客,但商品质量可能存在问题,或存在不易察觉的消费条款。
“双十谬论期间”,消费者往往因冲动消费而数量激增,此时保持理智对待促销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发出消费警示,目的是提醒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商家倡议书呼吁诚信经营
广西成品油行业协会、广西食品工业协会、广西服装协会联合若干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一封倡议书。该倡议书着重指出,商家必须恪守“诚信经营”的原则,严格禁止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禁虚假宣传,不得设置低价销售陷阱,不得利用“霸王条款”规避企业责任,并承诺在追求经济利益时,绝不损害消费者权益。目前,消费市场上部分商家的不诚信行为已对市场信誉产生了不良影响。
商家若接受这些建议,消费者的市场信任感将显著提升。对于未遵守相关规定的商家,必须采取相应的惩罚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消费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活动的积极意义与展望
本次活动多方位展开,涵盖展示查处的物品、揭露骗局、促进消费教育以及规范商家行为等多个层面,对强化消费安全防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前,众多消费者因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监管缺失而遭受了损失。此次活动的实施,无疑是改善这一状况的关键举措。
此类活动在更多城市推广的可行性如何?众多消费者普遍期待消费知识的普及范围得以扩大,市场监管得以加强。我们诚挚邀请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就这一议题发表评论,点赞并分享文章,以展现您独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