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一期)项目建设遭遇诸多挑战,9月份约三分之一的时段遭遇风雨天气,自10月份以来,已有6天因降雨而无法进行正常施工,然而,工程进度并未显著滞后。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无疑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恶劣天气挡不住建设热情

屯昌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一期)项目施工现场,天气因素构成了主要障碍。9月份,频繁的雨雪天气,10月份更是有六天降雨,这直接导致可用于正常施工的时间大幅减少。项目生产经理何庆龙对晴雨表上的数据感触良多。该晴雨表详尽记录了自2023年12月以来的天气状况,施工方据此调整施工策略。这一举措体现了施工方对天气变化的重视,以及他们面对恶劣天气所展现出的积极应对态度。尽管恶劣天气无法改变,但建设者们并未因此气馁。

海南日报:屯昌县人民医院新院区项目晴雨表见证苦干+巧干奇迹  第1张

施工现场,气候变化对施工进度有着直接影响。然而,建设者们的工作热情并未因此减退。他们用红圈标记晴天,黑圈标记雨天,而黑白各半则代表阵雨或阴天。这样的晴雨表犹如一张作战地图,当黑圈增多时,施工方便明白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工程进度。这种对天气的精准评估,是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一环。

早出晚归弥补进度

为应对超强台风“摩羯”及其带来的频繁降雨,施工方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他们决定将每日施工时间提前至早上6点,迫使工人需提前到达现场展开作业。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轮休排班,安排部分工人在夜间进行施工,直至晚上22点左右。这种早出晚归的工作模式,旨在逐步挽回因恶劣天气等不利条件而延误的工程进度。

在施工过程中,众多工种的工人展现了高度的合作精神。建筑工人提前抵达工地,在气温较低、较为凉爽的清晨时段,他们从事着对体力要求较高的工作。随着夜幕降临,另一批工人则接替进行适合夜间进行的工作。这种工作安排不仅需要施工方的精心规划,也依赖工人的主动响应。工人们深知工程进度的紧迫性,并通过这种参与方式对进度进行有效补救。

建筑现状初具规模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实地探访项目现场,目击到住院楼、门诊综合楼、急诊综合楼、行政科研综合楼四栋主体建筑均已实现封顶。这一进展标志着工程的重要里程碑。四栋建筑的封顶标志着主体结构的构建工作圆满完成,为后续建设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此外,四栋楼的外立面已安装了坚固的安全施工网,有效保障了内部施工人员的安全。

屋顶防水和墙面粉刷工作正在按序进行。这些任务虽不及主体工程那样规模庞大,却至关重要。若屋顶防水处理不当,将引发一系列建筑问题;墙面粉刷则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整体美观。尽管面临重重挑战,项目团队依然保持有条不紊的作业,这充分展示了项目推进的有序性。

工程任务量大且紧迫

根据既定计划,该工程预计在2025年11月完工并投入使用。这一时间节点既具体又紧迫。项目总占地面积为6.8万平方米,其中门诊综合楼覆盖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住院楼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施工进度有详细的月度与季度作战图指导,尤其在年底前,必须着力推进外墙粉刷、真石漆喷涂、膜结构搭建,以及上千个大型窗框的安装等一系列关键任务。

工程量之庞大在诸多细节中得以体现。以膜结构安装为例,董佳佳所在的综合楼门诊部膜结构安装小组,由十多名工人组成,他们耗时二十余日,才完成了从一楼到四楼,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弧形膜结构桁架的吊装工作。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规模和紧迫的工期,施工方与工人们仿佛在与时间展开一场激烈的竞赛。

施工巧法助力建设

施工现场中,施工方运用了众多精巧的施工策略。例如,在白日阳光充足时段,适宜进行重型机械吊装作业;而夜间则安排焊接工作,此举旨在让工人减少太阳直射,既确保了施工安全,亦提升了建设效率。董佳佳及其工友们通过实施轮班交替作业的巧妙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施工方不仅在人力、材料、机械等方面增加了投入,而且持续优化各分项工程的施工节点计划目标。例如,“吊篮”作业不仅有助于缩短工期,还能为室外园林、管网等整体施工提供充足的空间,从而为加快施工进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安全施工永不忽视

在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勤奋努力还是灵活操作,安全始终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面对工程进度紧张、施工中遭遇的各种困难,施工方对安全标准的坚持未曾松懈。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可能使工程进度受阻,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对整个项目造成严重影响。

屯昌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一期)建设项目正稳步推进,从时间安排的精心到施工技术的巧妙运用,再到工程规模之大和时间的紧迫,工程逐步迈向交付使用的阶段。广大民众热切期待着2025年11月项目能如期完工,为当地医疗服务带来基础设施的优化。施工方在确保项目按时完成方面,可能会采取哪些创新措施?建设者的精神是否触动了你?若有共鸣,请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