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拂,花朵绽放,众多市民纷纷走出户外,享受着愉悦的时光。但与此同时,草丛中的蜱虫悄然活跃,对公众健康构成了潜在风险。近期,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科已接诊多起因踏青活动遭受蜱虫叮咬的病例。

突发状况:多人被蜱虫叮咬

5月16日上午,50岁的刘阿姨在亲友的陪伴下匆忙来到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科。她面露焦急,称自己颈部有异物感,触摸时疼痛难忍。她回忆起两天前的一次户外挖掘活动,回家后发现在脖颈处新增了一颗“黑痣”,当时并未在意。但到了两天后,“黑痣”不仅体积膨胀,还伴随有刺痛。负责接诊的主任医师李洪涛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所谓的“黑痣”并非普通痣,而是一只在刘阿姨脖颈部位吸附的蜱虫。

近期,平均每天均有两位患者因蜱虫叮咬而紧急求医。李洪涛医生指出,这些患者被叮咬的部位包括耳后、头皮、前胸和后背等多个部位。这一现象表明,蜱虫叮咬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危险处理:硬拽后果严重

刘阿姨试图自行将家中的蜱虫拔出,但不幸的是,这一行为使得蜱虫的口器部分留在了她的脖颈处。为了彻底清除这些残留物,李洪涛医生对患者进行了局部麻醉处理,并谨慎地取出了口器和感染的头部组织。医生指出,蜱虫口器边缘存在倒刺,若强行拔除,可能会导致虫头断裂并留在皮肤内,这不仅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

在自行处理伤口的过程中,部分患者因操作不当,可能会使伤口出现红肿和感染的症状,这可能导致治疗时间延长,并加剧个人痛苦。鉴于此,若不幸被蜱虫咬伤,应避免自行拔除,也不宜用烟头烫灼,而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处理。

春暖花开蜱虫悄然发威!大庆油田总医院紧急接诊近 20 例被咬市民,咋回事?  第1张

季节特点:蜱虫进入高发季

在每年的5月至深秋时节,蜱虫叮咬事件较为常见。目前,蜱虫活动正达到高峰,被其咬伤后,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轻微病例可能引发感染或过敏反应,而严重病例则可能诱发发热伴随血小板减少的综合征、森林脑炎等疾病。

根据数据,蜱虫活动期间,因蜱虫叮咬而寻求医疗帮助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多。以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科为例,近期内已接诊约20名相关病例。这一情况充分反映出蜱虫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

端午提醒:采艾蒿需防护

端午节临近,众多市民遵循着采摘艾草的悠久习俗。不过,野外环境是蜱虫繁殖的高风险地带,对此风险,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李洪涛医生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方法。

他提到,蜱虫多在草丛与灌木丛中栖息;市民在野外采摘艾蒿等活动时,有几项注意事项需特别注意。比如,应穿着长袖长裤,并确保袖口紧紧系好,裤脚要塞进袜子中,这样可以减少蜱虫与人体皮肤接触的机会。

防护措施:多方面做好准备

穿戴适宜的防护装备至关重要,同时,采取有效的驱虫手段亦不可或缺。建议适量使用驱虫喷雾或花露水,这有助于降低蜱虫靠近的风险。在活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在草丛或灌木丛中,以减少被蜱虫叮咬的机会。

活动结束后,居民需迅速进行洗浴。在洗浴时,需特别留意头皮、耳后、胸前、背部及腋下等部位。同时,还需仔细检查个人衣物、背包和宠物身上是否存在蜱虫。

医生呼吁:重视蜱虫危害

李洪涛医生提示民众需警惕蜱虫可能引发的危害。需重视蜱虫叮咬后出现的轻微反应,因为某些疾病在初期可能不会明显显现。若延误治疗,这些疾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他向众人警示,若在处理蜱虫叮咬的问题上感到迷茫,切勿自行尝试,应立即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医疗救治,以确保个人的健康与安全。

在应对蜱虫防控方面,您是否还有其他有效策略?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此外,请别忘了给予文章点赞及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