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便在社区中往来记录残疾人的心声,这样的助残工作者实在令人钦佩;她以细致入微的关怀成为社区残疾人的“温馨寄托”,让我们一同探寻她的感人故事。
助残初心矢志不渝
5月17日,晨曦初现,位于建机巷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杨雨辰手持厚重的档案,穿梭于各楼栋之间,忙碌不停。她承担着记录辖区内48名残疾人需求的使命,自投身于助残事业以来,始终秉持“需求精准、服务精细”的原则,致力于为残疾人构建一个温馨而周到的服务网络,以实际行动描绘出“残健和谐”的美好愿景。
定制关怀清单
杨雨辰针对可能被忽视的特殊群体,细致地编制了“重点关怀清单”,将包括高龄、独居、重度残疾和精神障碍在内的16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作为首要探访对象。她亲自前往独居残疾老人王大爷的住所,细致地记录了老人日常所服用的药物;在肢体残疾的李大姐家中,她蹲下身来,细致检查轮椅坡道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曾疏忽。
打开沟通心结
在走访活动开始阶段,许多残疾人家庭对交流表现出一定的担忧,不愿进行深入的沟通。为了缓解这种状况,杨雨辰每次访问时都会携带“暖心礼包”,里面可能包含惠残政策手册,亦或是印有她联系方式的便民卡片。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她已成功访问了92户家庭,并详细记录了8本“残疾人需求台账”,将所有大小诉求进行了分类和整理。
政策服务上门
杨雨辰明白,若政策不能真正执行,则其价值将不复存在。鉴于部分残疾人及其家属对惠残政策了解不足的问题,她创设了“政策服务双上门”的新模式。她与社区法律顾问合作,举办了多场“面对面”的政策解读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相关政策进行阐述。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社区已为11名残疾人提供全程代办证件服务,确保了办证过程无需残疾人亲自跑腿。
节日温暖相伴
在节假日期间,杨雨辰通常会在一个月前着手联络爱心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成立“爱心帮帮团”。以2024年的冬至为例,她与网格员李嘉祯携手志愿者,前往重度残疾人家庭,共同参与包饺子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聋哑人郎叔叔通过手语传达出节日的欢愉,而杨雨辰则通过书写纸条回应,承诺将常来探访,以此传递给残疾人群体一份深深的关怀。
创新服务模式
今年四月,得益于社区的帮助,杨雨辰设立了“残疾人微心愿墙”。该墙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汇集了众多需求。同时,他还推出了“残健互助积分制”试点项目,旨在激励残疾人参与社区活动,通过赚取积分来换取服务或物品,从而全方位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区参与度。
阅读至此,杨雨辰的关怀残疾人士的善举是否同样触动了你?若你周围也有类似无私奉献的积极分子,不妨在评论区与他们一同分享,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本文,以便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这份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