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甘肃省图书馆名列其中,荣膺此选。这一举措无疑为甘肃省的古籍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此举不仅彰显了甘肃在古籍保护领域的强大实力,而且也使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显著成就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悠久历程
甘肃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活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该馆荣获了由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荣誉,名列首批获得此荣誉的单位之列。与此同时,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古籍修复中心正式成立。自那时以来,该馆在古籍保护领域的进展步伐不断加快,相继设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等多个挂牌机构,此举有力地保障了古籍修复工作的持续开展,并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传承模式
甘肃省图书馆采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专注于修复领域。该馆特别邀请了曾受教于“国手”张士达的师有宽先生担任指导导师。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授,还致力于传承匠心精神。至今,已成功培养出多批杰出的修复专家。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年轻的修复师们持续进步,为古籍修复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
荣誉资质
2017年,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四批纳入了“古籍修复技艺”这一项目。到了2019年,何谋忠顺利获得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紧接着,2022年,他创立了“何谋忠技能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专注于古籍修复领域的发展。2023年,何谋忠荣膺国家级古籍修复传习所导师的荣誉。这一成就让该馆成为少数几家配备双导师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这些荣誉的获得,无疑是其深厚实力和扎实基础的体现。
人员结构
甘肃省图书馆目前拥有47位专职古籍保护工作者,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2位,占比25%;中级职称人员16位,占比34%;研究生学历人员22位,占比47%。此外,另有2位人员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这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古籍的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资金场地
自2018年起,甘肃省图书馆累计投入超过15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修复中心扩建工程。到目前为止,修复区域的面积已经扩大到600平方米,这一面积的增加为古籍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得益于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宽敞的修复场地,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从而为古籍保护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修复成果
甘肃省图书馆持续投入于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省内外设立了多个传承基地,并与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教育及教学活动。截至目前,该馆已成功修复了1495部古籍,共计4131册,涉及249807页内容,且顺利实现了多个关键修复项目的完成。除此之外,该馆还主导了7项科研项目,并发表了20余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此外,同期还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众多项目因此荣获荣誉,并成功入选卓越项目名单。甘肃省图书馆有幸加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行列,展望未来,该馆将如何促进全省古籍修复事业的持续进步?我们衷心期盼广大读者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也诚挚邀请大家为本文点赞并积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