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时点,复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迎来了十周年庆典。此庆贺不仅是复旦古保院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对于古籍保护领域而言,亦标志着其从传统走向现代革新的重要转折。

古保院成立的背景

传云章于千载,存文脉至万年,古籍保护新突破,你知道吗?  第1张

2014年,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的调研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彼时,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40万册古籍,其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高校中仅次于少数几所。但据统计,全国现存的古籍总量达到5000万本,其中1500万本亟待进行修复。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古籍由于早年修复不当,其损坏程度已经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古籍保护机构。

在当时的学科领域,古籍保护尚属空白。陈思和的提案,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提议获得了杨玉良院士的强烈赞同,他迅速认识到其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筹备工作之中。

创始人杨玉良的贡献

杨玉良院士在复旦大学古籍保护院从创立到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并拥有宽广的学术视野。面对提案,他立刻意识到,复旦大学肩负着承担古籍保护重任的使命。

他不仅是院长的筹备组长,而且至今仍担任院长一职。同时,他领导着复旦大学的跨学科团队,充分发挥高分子科学家的专长,致力于纸张的开发。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复活”了失传百年的开化纸,其保存寿命甚至可达千年以上。这标志着科研在古籍保护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古保院的创新理念

古保院自成立伊始便确立了其独特的定位。它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致力于古籍的保护,而且实现了科研、教学与保护功能的有机结合。与传统的“修补图书”观念相比,古保院更广泛地融入了科学研究的理念。

古籍修复领域实现了突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消极保护方式。现代科技与科研方法被引入到古籍保护工作中。同时,开创了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模式,这一模式汇聚了文学、理科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这种学科间的交融,激发了众多对古籍保护有益的创新思维。

整合院系学术力量

古保院具备卓越的学术资源整合实力,成功汇聚了复旦大学众多院系的学术力量。这些院系包括图书馆、高分子科学系以及化学系等。

传云章于千载,存文脉至万年,古籍保护新突破,你知道吗?  第2张

古保院这一平台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的文献、人才与技术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其力量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催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古籍保护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截至2024年7月,复旦大学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校专业硕士人数已达到109名,博士人数为7名。在全国范围内,这些人数的比例接近一半,且其中不乏海外留学生。

复旦大学古保院毕业生们毕业后纷纷踏上全球各地。其中许多人加入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将他们在复旦古保院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古籍保护的实际行动中。

活动的意义与展望

11月22日,江湾校区的李兆基图书馆见证了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举办。在活动中,杨玉良院士强调了学科交叉在古籍保护领域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这一模式值得继续推广。

复旦大学古籍保护院将持续在古籍保护领域发挥领导地位,致力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并在促进纸质文物保护的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方面再创佳绩。读者朋友们,您认为复旦古保院在古籍保护方面未来还将带来哪些变革?欢迎踊跃留言交流,点赞并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