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传来喜讯——其空管塔台主体结构已成功完成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并顺利完成了封顶工作。这一重要里程碑的达成,标志着翔安国际机场建设进入了全新且至关重要的阶段。
项目概述
翔安国际机场的关键设施,即空管工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该工程中,塔台工作区的建设规模达到2.76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一座塔台主体建筑和一栋塔台裙楼。目前,这座已封顶的空管塔台,其高度已攀升至99米,共21层。该塔台采用了“双筒”现浇结构与钢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为机场未来的运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设难点
塔台,这座位于海域边缘的高层建筑,正遭遇着多方面的挑战。在建设阶段,其外筒结构先出现收缩现象,随后又进行了扩张处理,导致其与幕墙之间的空间关系变得极其复杂。此外,在施工期间,它还需承受强烈的风力影响。若采用常规施工技术,施工难度将显著增加,同时安全风险也将随之上升。此外,主体工程与幕墙施工难以同步进行,这种情况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个工程进度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突破
为攻克技术难关,该团队勇敢地采纳了我国自主开发的智能塔吊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成功突破了传统施工方法的束缚。它不仅有效解决了主体结构与幕墙施工难以同步的难题,而且消除了吊篮及脚手架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与以往相比,运用塔吊技术后,施工时间缩短了约30天,施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视野优势
空管塔台肩负着对飞机起降进行指挥的关键职责。与高崎国际机场的68米高塔台相比,新塔台的高度增加了31米。这一显著的高度增加,使得航空管制员能够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从而更高效地监控机场周边环境,为翔安国际机场的多跑道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技术升级
在不久的将来,塔台将采纳一系列国际前沿的技术和设备。高崎国际机场将安装一种先进的仪表着陆系统,翔安国际机场则计划升级至更高级别的三类仪表着陆系统。这些举措旨在在能见度较低的环境中确保飞机的平稳降落与起飞。同时,地面设施将配备更先进的引导和控制系统,这些系统旨在更高效地引导飞机从着陆后的滑行过程顺利到达停机位,从而显著提高地面运行的安全性及效率。
后续安排
根据可靠情报,本年九月,空管塔台的土建工程有望顺利完成。随后,工程将步入工艺安装、设备调试以及校飞保障等关键环节。目前,各项任务正按既定计划稳步进行,旨在确保翔安国际机场与空管塔台能在2026年年底同步启用。翔安国际机场空管塔台的落成,可能对厦门航空业产生长远影响,我们热切期待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此外,敬请别忘了为文章点赞及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