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聚焦质量强州
5月7日,黔东南州质量强州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织了一场质量强州建设部署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重点对《黔东南州2025年质量强州建设推进计划》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具体化阐述,旨在为质量强州建设的长远发展提供明确指引。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州内质量工作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细致分析,确定了“十四五”规划期末及“十五五”规划初期的重要目标,同时严格遵循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核心精神以及“质量强省”的详细规定。
融入质量强省大局
会议指出,需将“质量强州”战略与“质量强省”的整体规划深度融合。针对黔东南地区的特定情况,着力打造民族地区质量强州的新典范。依据《贵州省2025年质量强省工作要点》,确立了“1+4+N”的任务体系,目标是将质量竞争力提升至全省最高水平。具体落实“产业升级、标准引领、品牌塑造、安全防护”四项主要策略,同时将其细化为54项具体任务,旨在满足省级评估的各项标准要求。
特色产业标准制定
黔东南州对酸汤、蓝莓、三穗鸭等地方特色产业实施了超过50项的全产业链标准。在此过程中,成功培育了25家“贵州精品”企业,有力推动了全省生态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该州正全力推进林下经济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其覆盖率达到了100%。此外,还在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致力于确保全国绿色农产品的稳定供应。
重点领域质量提升
黔东南州在工程建设方面全力确保重点项目验收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并且积极争取“鲁班奖”这一优质工程奖项,以此作为推动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助力。在旅游服务方面,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化服务水平已全面达到标准,并且,通过整合“村超”和“村BA”等文化旅游IP资源,成功打造了“黔品黔货”的展销平台,有效促进了全省旅游业的品质提升和效率增长。
精准咬合省级要求
会议明确提出,必须确保各项任务与省级发展目标实现精准匹配,确保“省级部署、州级落实”得以实施。在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的同时,通过运用“新质生产力”手段,致力于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遵循“推动产业科技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方针,会议鼓励积极探索民族地区质量提升的新方法。此外,会议强调,加强州级质量建设不仅要同步于国家战略的步伐,还必须挖掘和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
创新机制融合发展
黔东南州主动对接国家“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的战略方针,致力于将州内服务水平的提升与乡村振兴计划、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紧密融合。为此,该州推出了三项核心措施。在政策引导机制下,州联席会议办公室加强了政策解读工作。同时,该办公室与贵州大学、品牌促进会等机构携手,共同培育了500名“质量专家”。这些举措旨在减轻民族地区在人才资源方面的限制。提高社会治理的整体效率,开通“12315”作为投诉和监督的途径,主动探索构建商品及服务质量“红名单”与“黑名单”的公示机制,构建一个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黔东南州在本次会议中部署的质量提升计划,其能否有效推动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衷心期待各位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并且,请不要忘记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分享至您的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