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山村

峨山县塔甸镇的大西村,彝语名为“山苏白克”,指的是山苏民族聚居的山区地带。这个村落是塔甸镇中位置最为偏远的,其地处高海拔,交通条件不佳,水资源极度短缺。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种植玉米、荞麦、土豆等传统农作物,收入渠道单一。许多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寻求工作机会,导致村里只剩下老年人和儿童,他们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挑战。

产业转折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当地干部的不懈努力,为大西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大杉农林科技发展(云南)有限公司的加入,得益于政府的有力支持,该公司已在当地稳健发展近三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走进村中的华山松林,可见林间分布着众多“小帐篷”,帐篷内培育着茂盛的姬松茸,正值收获季节。

海拔高交通不便还缺水的大西村,如何迎来乡村振兴转折?  第1张

采摘丰收

当前是姬松茸的采摘旺季,该基地每日产量超过700公斤。公司配备了烘干设施和运输工具,并收购村民自种的蘑菇,确保产品能快速送达多个区域。在温室里采摘姬松茸的妇女们技艺娴熟,来自大西村普杰黑组的村民祝晓英说,她每天工作8小时,可赚取100元现金,且公司提供午餐,这并不影响她耕种自家的田地。

监督模式

自今年起,该县纪检监察部门启动了“群众反映问题、相关部门解答问题、纪委实施监督评估”的监督流程,并显著增强了“室组地”区域间的协作效能。此外,该部门还采用了“嵌入式”与“服务型”监督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调研和秘密调查,深入产业基地等区域,细致收集群众和企业的反馈,旨在提高政治监督的精准度。

多元种植

方海平揭开了覆盖的薄膜,露出了种植的竹荪,其中部分已经长出了竹荪蛋,预计将在下月迎来收获期,同时,旁边还陈列着羊肚菌。该村正在尝试“林下+N”的发展模式,旨在拓宽林下经济,吸引企业高效利用资源,从而提升林地的经济价值。企业不仅为村民提供了食用菌种植的指导,还开辟了销售渠道,并使得村民能够在村口找到就业机会。

链式护航

在整个产业链从种植幼苗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监管工作始终如影随形。乡镇干部多次深入村落进行走访,纪委也多次到基地考察,了解村民诉求并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严格的监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村庄土地整治和温室大棚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企业对发展蓝莓和西梅产业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大西村在林下经济领域的发展势头良好,针对这一发展模式是否适宜在类似的山村地区进行推广,您的观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