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的大闸蟹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10月18日,新场塘之趣水产养殖基地正式开启了该地区特色大闸蟹捕捞季。然而,由于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大闸蟹的产量较去年减少了约三成,导致捕捞时间推迟了整整一周。这一变化无疑引起了众多蟹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浦东地区出产的大闸蟹为中华绒螯蟹的新品种“江海21”,其背后蕴含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高温影响产量和开捕时间
上海市今年气温持续偏高,这一现象显著影响了浦东地区大闸蟹的产量。根据数据,产量降幅大约为三成。此外,捕捞时间也相应推迟了一周。对蟹农而言,这一状况构成了重大挑战,因为产量减少直接关联到收入可能遭受的影响。对于消费者而言,供应量的减少可能引起价格波动和购买难度上升,这些后续影响值得关注。
高温不仅对产量和捕捞时间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延长了河蟹的蜕壳周期。这一变化导致部分河蟹蜕壳次数减少,进而使得今年河蟹的平均体型相比去年有所减小。
“江海21”的特点
江海21这一新品种具有诸多显著特征。该品种由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精心培育而成。外观上,它被誉为螃蟹界的“长腿之最”,其第二步足末节的长度甚至能与第一侧齿尖端相媲美。体型健硕,宛如“高富帅”,壳色青翠,腹部洁白,规格较大,产量丰富。此外,它还拥有高成活率和遗传稳定性等优秀特性。在众多河蟹品种中,江海21凭借其独特的竞争力脱颖而出,成为浦东地区大闸蟹的一大亮点。
"江海21”品种凭借其卓越的特性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显现出显著的发展前景。养殖者注意到,该品种的优质特性预示着养殖风险较小,且有望带来稳定的经济回报;对消费者而言,那些外观精致、品质上乘的大闸蟹无疑是餐桌上的上佳选择。
品质稳定的原因
今年产量与规格有所减少,不过产品质量依旧保持稳定。此成果归功于养殖基地采用的低密度、精细以及生态养殖技术。塘之趣秉持“四良”原则,涵盖优良品种、养殖塘口、人员配置和技术支持。遵循这一原则,公司致力于优质种质的亲本繁育,并将优质种质开发与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和销售相结合,从而加强了生产链全过程的品质监管,确立了从品种培育至品质提升再到品牌打造的清晰发展路径。
该模式对于水产养殖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强调了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即便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通过运用优质的养殖技术,仍能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其他养殖从业者可以借鉴这一理念,寻求适合自身需求的品质保障策略。
塘之趣的养殖策略
塘之趣公司副经理杨文杰分享了他们的养殖技术。在养殖基地,平均每立方米水域养殖一只螃蟹。他们实行多样化的饲料供应,包括专用配合饲料、新鲜鱼类、螺蛳、玉米、胡萝卜以及南瓜等。运用这种养殖方法,螃蟹体型普遍较大,体质强健,肉质鲜美,肥满度也较高。这些养殖技术经过实践检验,已成功培育出高品质的大闸蟹。
这些策略和养殖成果对于增加市场上高品质蟹类的供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高品质蟹类的广泛推广显著提升了市场对大闸蟹的整体评价。这一趋势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大闸蟹,从而对大闸蟹市场的持续健康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塘之趣的荣誉
自2019年以来,塘之趣蟹品牌在全国河蟹大赛中连续五年荣获最佳口感奖、金蟹奖及最佳种质奖,实现了大满贯的辉煌成就。进入2023年,该品牌蟹再次荣获第五届全国名蟹大赛“金奖”等多项殊荣。这些荣誉不仅彰显了其卓越的品质,而且显示出该养殖基地在行业内的高水准。如此众多的荣誉,对于一个养殖基地而言,实属罕见。
塘之趣大闸蟹荣获众多殊荣,这些荣誉显著提升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感。消费者在目睹这些奖项后,对购买塘之趣大闸蟹产品信心倍增。此外,此举亦大幅提升了浦东地区大闸蟹的知名度。
种源基地职能与产业协同
塘之趣不仅是一个养殖基地,还是“江海21”种源基地。每年,河蟹中的一部分被精心挑选作为优质种亲本,并于11月底经过严格筛选后送往育苗基地进行繁殖。剩余的高品质蟹,大约5000份,以礼盒形式包装,在开捕后大约一个半月内销售一空。此外,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塘之趣与科研机构共同推进育种2.0项目,开创了水产育种的全新模式。这一产业协同战略意义深远,对上海乃至全国大闸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该协同模式已在全国各地水产产业中树立了成功的标杆。其他地区可借鉴当地农业委员会及科研资源,助力本地良种繁育等工作的推进。此模式在其他水产养殖领域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这一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深入研究。在此,我们衷心邀请您点赞并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