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海南省海口市成功举办了一场以塑料污染治理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及学者,共同深入探讨塑料污染的治理策略。该活动在全球应对环境问题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当前热议的关键议题。
海南禁塑成果瞩目
海南省在禁止塑料制品使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此过程中,禁塑工程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措施,受到高度重视。该省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禁塑地方性法规,此举标志着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该省建立了多维度的监管联动机制,形成了全面的监管网络。此外,全省对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产业的布局进行了优化,推动了塑料污染的全面治理。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多个机构已停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产品,众多景区也已实现全面禁塑。
海南在膜袋、餐饮具及改性料等领域显著提高了产能,同时确保了本地替代品的供应并实现了对欧盟的出口。这一进步为禁塑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他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合作治理的难点
联合治理塑料污染的任务异常繁重。在此过程中,降低塑料产量和开发替代品构成了两大主要难题,这一观点已获得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可。鉴于塑料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调整势在必行。然而,要寻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必须全面考虑成本、性能等多个因素,这无疑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从成本角度分析,若替代品价格过高,企业将难以承受,大规模推广使用将遇到困难。在性能上,若无法达到用户期望,消费者将难以接受。这些因素均成为塑料污染治理合作发展的限制性障碍。
求同存异推进合作治理
在探讨各国塑料污染治理合作议题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综合室主任谭全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各国在文化背景、消费行为和工业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消费习惯为例,发达国家更倾向于选择环保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注重成本考量。
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共同努力中,各国需兼顾寻求共识与尊重个体差异。在此过程中,推动塑料相关文书的谈判至关重要,它有助于确立国际性规则。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确保各国共同参与到合作治理的统一框架之下。
巴塞尔公约下的措施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助理主任赵娜娜指出,在巴塞尔公约的引领下,已成功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生产环节,通过控制塑料生产规模并设定再生塑料使用比例,显著减少了原生塑料的依赖及消费。此外,在塑料使用阶段,实施禁止、限制使用及征收费用等措施,亦有助于降低塑料使用量。
此外,在废弃物处理领域,已实施一些策略,包括设定回收指标和利用税收等手段提升回收比例。这些措施针对塑料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实施监管,旨在全面提升塑料污染治理的成效。
三方面推进治理
谢奕斌,厦门地区的企业界代表,指出构建“政府、企业、居民”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至关重要。在这一模式中,政府需承担主导责任,在宏观层面进行精心设计和政策制定。比如,制定适应本地情况的禁塑法规,并制定长期治理塑料污染的战略规划。此外,企业亦应主动推进技术创新。
企业必须推动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创新,以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此同时,公众亦需提升环保观念,积极投身于塑料污染治理,如积极降低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
治理塑料污染任重道远
治理塑料污染的任务并非能在短时间内轻易完成。在本次国际研讨会上,我们观察到,尽管各国和各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全球范围内的塑料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因此,迫切需要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携手应对这一挑战,以改变目前的状况。
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海洋生物可能因误食塑料而遭遇生存危机。在陆地上,塑料垃圾的累积不仅破坏了环境的美观,还可能对土壤肥力造成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各国如何在塑料污染治理上达成深度合作,显得尤为急迫。我们期待各界人士积极表达观点、给予支持,并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