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祛湿减肥”风盛行
当前,众多社交平台充斥着“减肥经验分享”的帖子,其中许多提出“十人中有九人因湿气而胖,减肥应先除湿气”的观点。甚至有人透露,祛湿后一个月内减重29斤。此类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吸引了大量寻求减肥方法的网友。在部分平台上,这类帖子的阅读量可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引发了一股“祛湿减肥”的潮流。
众多寻求迅速减重的人群被相关帖子吸引,他们纷纷尝试文中提到的各种祛湿手段,期望借此实现瘦身目标。与此同时,一些养生机构抓住时机,服务人员通过展示刮痧、拔罐留下的痕迹,向顾客指出体内湿气较重,进而引导他们消费相关的祛湿服务。
肥胖并非全因“湿气重”
施毅医生强调,在中医理论中,所谓的“湿气”实际上是指“痰湿”,其中“痰”位于首位,“湿”则紧随其后。某些个体之所以肥胖,其根本原因可能并非“湿气过重”,而是“痰湿较重”。在中医学中,“痰”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其中“有形之痰”指的是由呼吸道分泌并排出的黏液。
肥胖多由隐形的痰湿引起,这种痰湿源自体内津液代谢的异常,虽不可见亦难以触及,却可能导致个体出现体型肥胖、腹部丰满、四肢沉重等症状。与此同时,体内湿气较重者,往往伴有食欲减退、腹部膨胀、大便稀溏、四肢乏力等表现。
“祛湿”说法不严谨
众多博主在分享“除湿良方”时,常言身体某些部位的水分散布即代表“湿气已被排出”,但此观点并不准确,亦不够严谨。依据中医学说,“祛湿”实则是指消除痰湿,包括无形之痰和无形之湿。
身体产生水汽现象可能是由于正常的出汗等生理活动,不应轻易将其等同于排湿。此类不准确的表述误导了众多网友,使他们盲目信任某些所谓的“除湿良方”,从而忽视了科学的祛湿途径。
判断“痰湿重”的正确方法
评估某人是否“痰湿较重”,不能仅依据刮痧或拔罐后的痕迹进行判断。施毅医生指出,刮痧和拔罐主要依靠物理刺激来激活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进而促进气血循环。这些痕迹和颜色的深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皮肤状况等。
中医在诊断“痰湿重”时,需依赖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症状,如身体沉重、关节疼痛等,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居住环境、饮食结构等多重因素。此过程不应仅依赖于刮痧或拔罐等单一手段的结果。
科学“祛湿”有方法
施毅医生提出,进行科学的祛湿治疗,首先需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并辅以特定的祛湿食材。确保充足的睡眠对于恢复身体器官功能和促进新陈代谢极为关键。此外,薏仁、赤小豆等食物亦具备一定的祛湿效果。
在使用药物调理湿气时,应避免仅凭网络上的“经验分享”随意用药。鉴于个体体质及痰湿状况各异,建议咨询资质深厚的中医专家。中医专家通过观察、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手段,全面评估个人的痰湿状况,进而制定个性化的祛湿治疗方案。
减肥不可急于求成
痰湿过多可能导致多种不适及疾病,然而,这并不必然引起体重增加,祛除痰湿后,体重也不一定立刻下降。祛痰湿的核心目标是恢复气血与脏腑的平衡,以保持身体健康。
快速减重不宜尝试,例如声称“一个月减重29斤”的情况,可能造成代谢失衡、酸碱度失衡等问题,进而危害健康。减肥过程应逐步进行,并采用科学且健康的方式进行。
你是否曾对社交平台中关于“祛湿减肥”的帖子产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