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事务繁多,但类似文中母亲那样对阳光怀有深厚热爱并善于利用的例子却不多见。她的做法既别具一格,又蕴含了丰富的生活智慧。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晒被习惯
母亲常根据星空的明暗来预判天气,进而决定是否要早起晾晒被褥。往昔岁月,即便是在假日,也常被母亲唤醒,只为抓住晴朗的时光晾晒被褥。这一日常举动虽不显眼,却构成了家中生活特有的韵律。对于我而言,这种因晾晒被褥而错失赖床时光的情形,既有喜爱也有遗憾。喜爱的是晒后可以尽情户外嬉戏,遗憾则是美好的懒觉被剥夺。这其中蕴含着家庭生活的乐趣与微妙冲突。在母亲看来,那时阳光与晾晒被褥的意义远胜过孩子对懒觉的渴望。
这种晒被子的传统习俗,或许源于前辈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健康的重视。在缺乏烘干机的时代,晒被子不仅能够驱散湿气,使被子变得更为松软舒适,而且母亲对星象的解读以预测天气,以及清晨寻找阳光充足之地的举动,实际上都蕴含着她对家庭的无私关爱与生活的智慧。
搬家后的坚持
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提升,搬至二楼朝南的房间后,窗前视野开阔,室内洋溢着明媚的阳光。然而,母亲晾晒被褥的习惯并未改变。观察她将床单被褥紧扎,将竹竿伸至晾衣架最远端,可见她依然执着于追逐阳光。不论是过去在楼下寻找晾晒地点,还是如今在新家中晾晒,她对利用阳光晾晒物品的热情始终如一。
在冬日的清晨,她总是打开窗户晾晒被褥,即便寒风凛冽也不为所动。我则因寒冷而颤抖不已,对此行为表示不满,甚至以“太阳味”为由进行抗拒。然而,母亲却认为这是经过阳光杀菌后的香气,是阳光带来的恩赐。这种现象体现了新旧生活观念的冲突,母亲坚持着传统的阳光利用方式,而我却萌生了新的想法。
窗台利用
母亲精心布置了窗台,安装了小花架以充分捕捉阳光。她种植了各类植物,不论仙人掌还是丝瓜苗,只要能在阳光下生长、开花、结果,她都一一栽种。其中,那株仅需阳光便能持续开花的仙人掌,以及能产出果实和丝瓜筋的丝瓜苗,均见证了母亲细心的栽培成果。
小花架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场所,同时也展现了母亲对阳光的信赖与崇敬。她坚信阳光是动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她会在窗台上尽可能多地让阳光洒落。这种做法不仅为家庭带来了活力与绿色,更彰显了她对生活的细腻热爱与精心布局。
樟木箱子的考量
家中空间有限,樟木箱却因沉重而堆放在底层,翻寻衣物显得颇为不便。尽管樟木箱具备防虫防霉的功能,母亲仍旧坚持采用阳光晾晒的方式。她坚持从箱中取出衣物进行晾晒,即便这样做过程艰辛且容易中暑。我建议将好衣物存放在樟木箱中,但母亲的这一习惯并未因此改变。
母亲的生活观念根深蒂固,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她坚信阳光具有直接的消毒杀菌效果,即便樟木箱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这种信念是母亲多年生活经验的结晶。在她眼中,阳光的照耀是一种自然且令人安心的保护。
新家的选择
在中年时期,我考虑到需要照顾母亲,便在周边为她寻觅住处。母亲同意动用积蓄来更换住所,但她提出必须面向南方,且最好是位于一楼的带天井的房子。这一要求明确显示出她对阳光的渴望依旧强烈,而天井则成为她渴望拥有、用以享受阳光的新空间。
在装修天井的过程中,考虑到母亲享受阳光和照料花草的需求,设计师精心规划了中间铺设的砖块,四周则保留了泥土。这样的设计让天井成为了母亲新生活中充满阳光与生机的空间。此外,在母亲的精心打理下,这个小天井也变得五彩斑斓,树木和花卉都茁壮成长。
关于阳光的感悟
随着空调的普及,冬季室内温暖干燥,我已无法像母亲那样频繁晾晒被褥。过去,阳光是晾晒和润房的重要手段,而如今却不再依赖。对比母亲的生活习惯,时代的变迁显著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母亲对阳光的深厚情感和坚定追求,始终在提醒我们,阳光下的自然生活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绿色化工行业移植树木的主要原因是树木需要充足的阳光,尤其是花树和果树,它们偏爱阳光。然而,由于过去的种植间隔不足,现在树木的枝叶已经重叠,遮挡了阳光。这一现象提示我们,阳光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日益便利,我们是否仍应像母亲一样,对阳光保持传统的重视和合理利用?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也期待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