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授课传递魅力
三月,常德市武陵区南坪街道的一间教室转变为文化教学空间。青年传承人张兰在电子钢琴旁,向中老年学员讲解。尽管设施简陋,仅塑料椅,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他们紧握着A4纸上的歌词和曲谱,全神贯注地跟随着旋律吟唱,歌声清脆动听,在教室内回响。
武陵区文化馆响应中老年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决定提升常德丝弦班的规模,将班员人数从原来的两位扩展至四位。无论晴雨,公益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员们对丝弦艺术的热爱,为教室带来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氛围,同时激励了张兰老师更加坚定地致力于这一艺术的传承。
云端传承跨越千里
张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拓展到了网络空间。湖南文理学院的这位年轻音乐教师,现于外省的高中任教,她希望能通过公开课程向学生传授常德丝弦技艺,但面临了一系列棘手的挑战。在得知张兰在常德丝弦技艺方面造诣颇深后,这位教师历经波折,终于与她取得了联系。
张兰在获知相关信息后,立即着手制作视频。视频中详尽展示了敲击碟子的每一个动作及其节奏的变换。这种技艺通过屏幕跨越千里,使得远在课堂之外的人们也能播下非遗文化的种子,为更多人提供了接触与学习常德丝弦的机会。
演出增多产业繁荣
近期,张兰的演出活动频繁。她主演的常德丝弦节目,如《花词》与《常德是个好地方》,赢得了市场的积极反响。演出场次由往年的80余场增至去年的近200场。尽管工作量有所上升,但她对常德丝弦日益受到欢迎的现状感到满意。
常德丝弦的兴盛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映射出常德文化旅游业的旺盛势头。众多民众因丝弦而接触并深入了解常德文化,这一现象进一步促进了当地产业的拓展,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在南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中,张兰的琵琶演奏与歌声给外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运用传统的丝弦技艺,向全球观众呈现了常德的文化风貌。在韩国的文化交流环节中,剧场内的观众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幕,丝弦艺术的独特魅力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众多粉丝提前两小时便陆续到场,对近距离观看常德丝弦的表演充满期待。张兰率领的常德丝弦已跨越国界,登上了世界舞台,为更多人提供了体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机会。
非遗出圈连接中外
常德丝弦艺术在社区教育及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新风采。该艺术形式在国内受到中老年及年轻群体的青睐,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常德丝弦使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张兰等新一代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与推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采取新颖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态度,使得古老艺术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这不仅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运用领域,还让更多人得以接触并爱上非遗文化。
传承使命引领未来
张兰将常德丝弦的传承视为己任,并将其视为一项职责。她不懈努力,致力于将常德丝弦艺术推广至更广阔的领域,让更多人领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同时,她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途径,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张兰等人不懈奋斗,常德丝弦的发展前景光明。众多人士积极参与其传承和推广工作。广泛观点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常德丝弦将更加广泛地被大众所了解。它有潜力成为我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那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张兰等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传承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