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轨道 7 号线建设新突破!国内下穿净距最小的车站暗挖施工成功  第1张

紫庐站暗挖隧道顺利贯通,成为合肥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的重大节点。此成就见证了7号线全面步入轨道铺设与机电安装的新阶段,对后续线路的竣工进度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构成了工程整体进展中的关键环节。同时,这一成功隧道贯通亦预示着轨道铺设工程即将圆满完成,标志着“短轨通”的临近。

该成就的取得,为城市交通系统的持续优化构筑了坚实的基石。城市交通的进步与轨道交通建设的稳健发展息息相关,这一进程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出行便捷度,亦显著提高了城市的整体运作效能。

7号线一期工程概况

该7号线一期工程项目总长度约为18.85千米,沿线布置了16座地下式车站,其中设有7座换乘站点。线路西端起始于翡翠公园站,途经繁华大道等主要道路,直至东端终点合肥四中站。此条线路贯穿滨湖新区、经开区及高新区,构成了关键的交通主干道。

该项目的落成有望有效减轻多个地区的交通负担,为公众出行拓宽了多种选择途径。尤其在通勤高峰时段,它能够有效分散车流,降低道路拥堵现象。此举使得市民能够更为顺畅地在不同区域间往来,进而推动区域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发展。

紫庐站的特点

紫庐车站位于地下二层,其全长达到580.8米,并作为1号线的十字换乘节点。该站点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独特的技术挑战,鉴于1号线已投入运营,7号线一期工程在土木建设阶段需紧邻1号线车站底部进行下穿作业,其间距之近仅0.58米。

该特定地理位置对施工的精确性与安全性设定了极高的标准。与独立车站的施工状况不同,施工过程必须进行周密规划并严格执行每一道工序,从而保障一号线运营的稳定运行,并确保后续施工能够顺畅推进。

施工技术创新

在施工过程中,新建设施的暗挖车站结构紧密贴合于现有车站下方,通过分设14个导洞,依次执行挖掘、加固及衬砌作业。挖掘作业中,直接将型钢钢架支撑于现有车站底部,从而实现了新旧结构之间的“刚性连接”。

于钢架结构顶部安装千斤顶进行回顶作业,迅速实施小导洞的初期支护工作,待导洞全线贯通后立即着手进行二衬结构的施工。此外,运用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手段确保施工安全。此类创新技术措施有效为现有车站的底板提供了刚性支撑,有效抑制沉降,从而保障了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

施工的难度及应对措施

合肥轨道工程在施工技术层面遭遇了较高的挑战,同时面临着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为此,合肥轨道工程团队已实施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在缺乏先例参考的困境中,工程团队依托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技艺,采取建立稳固的“硬连接”和实施回顶等策略,对每一道施工工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操作,成功克服了邻近现有车站的挑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于现有车站及其周边环境的干扰。

工程整体进展

截至现时,7号线一期建设项目中的16个站点主体建筑均已圆满完成封顶工作,而31个盾构隧道区间亦全部实现连通。与此同时,相关附属设施建设、轨道铺设、电力及弱电系统的施工等配套工程亦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该成果揭示了工程进展井然有序,各阶段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得益于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及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各部分协作顺畅,向着全面完工的目标稳步迈进。

合肥地铁7号线首阶段的施工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其每项工程进展均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您是否对它的竣工通车充满期待?如本文对您有所裨益,请予以点赞及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