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引起了广泛关注。名单中,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才让卓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不仅是对她个人才能的高度认可,也为蒙古族擀毡技艺的传承和进步带来了新的动力。
才让卓玛与擀毡技艺的渊源
今年63岁的卓玛,定居于河南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自幼年起,她在祖辈的熏陶下学会了制作毡子。14岁那年,她正式开始学习蒙古族的擀毡技术。这项技艺以羊毛和牛毛为原料,是当地的传统工艺,但制作过程中对耐心和毅力要求颇高。在母亲的精心教导下,她经过六年的努力,终于熟练掌握了所有工序。村里众多女性也掌握了这项技艺,反映出传统技术在当地有着坚实的传承根基。此后,她致力于推广这项技艺,并激励他人学习。
蒙古族毡艺技艺历经千年流传,但时代更迭中其影响力逐渐减弱。面对这一挑战,才让卓玛深感责任重大,她决心努力传承这一传统工艺。
成立合作社带动妇女
2018年,才让卓玛在河南县创立了宝藏毛绒加工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最初仅有7名成员,其中女性占多数。在才让卓玛的带领下,女性成员数量逐年增加。这一合作社的成立,为当地女性开辟了新的收入途径。
在她的引领下,妇女们团结一心,各施所长,对制作毡子的信念得到了提升。周边地区对此景象亦感鼓舞,不仅对擀毡技术本身产生了兴趣,还认识到妇女在技艺传承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能。
技艺传承成果初显
2021年5月,才让卓玛被授予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擀毡技艺传承人的荣誉。自那时起,她主动承担起传承重任,对学徒们倾囊相授,耐心细致地讲解技艺与经验。教学过程中,她从基础做起,对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截至目前,跟随才让卓玛学习的学徒已超过200人。在这之中,有5人已持续学习。比如,41岁的才让拉毛已掌握弹毛、整形、卷毡等三大工艺,这一成就显著体现了才让卓玛的传承效果。
与时俱进创新工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擀毡工艺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卓玛投身于创新研究,致力于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寻求新的突破,旨在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她深知,若不实施创新,传统擀毡技艺恐难延续。通过她的持续奋斗,省内省外市场逐步被拓展。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销售途径,擀毡产品均已广泛分布,从而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多举措宣传擀毡技艺
卓玛致力于推广擀毡技艺,深知这一技艺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她利用短视频平台,迅速拓宽了技艺的传播渠道。此外,她还通过文创推广活动,使公众对擀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她亲自到当地学校进行教学,专注于培育年轻一代。她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努力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传承的种子,这一举措对于培养未来接班人极为关键。她期望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提升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归属与认同。
制度保障增添信心
自今年1月1日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正式生效,该条例的实施让卓玛对擀毡技艺的传承感到更加有信心。《条例》内容全面,涵盖了保护领域及传承方式等多个层面。
地方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相应制度亦得到优化。此举为才让卓玛等传承者注入了强大动力,亦为擀毡技艺的持续进步描绘了灿烂前景。
关于蒙古族古老擀毡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您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和将此信息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