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市湘东区的麻山镇中心小学,正上演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精彩融合。校园内,古老的傩舞艺术得以传承,令人赞叹不已。此外,特色鲜明的大课间活动也开展得十分活跃。这种融合展现了学校教育多元化的独特风采。
傩舞传承现状
麻山镇中心小学的傩舞文化根基深厚。放学铃声一响,校园便沉浸在傩舞的神秘气息中。傩舞室内,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其中。例如,在模仿傩神姿态时,他们的动作充满力量,步伐稳健且灵活。他们挥舞着刀剑、旗扇等道具,力道十足。从服饰到面具,学生们的装扮无不体现出传统的规范性。他们身着具有特色的服饰,头戴夸张且富有寓意的面具,仿佛是古老传承的使者。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他们对傩舞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麻山镇中心小学的傩舞传承并非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们深入领悟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注视面具之际,他们仿佛目睹了古人佩戴傩面驱邪祈祥的画面。他们以充满活力的演出展现了傩舞的古老魅力。这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使学生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傩舞传承成果
麻山镇中心小学在傩舞文化传承领域成绩斐然。该校少儿傩舞传承基地荣获“全国民俗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称号。这一荣誉彰显了学校傩舞传承工作的全面认可和高度评价。学校在挖掘、保护、传承傩舞文化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从学生们的精彩表演,到傩舞文化的校园普及,从傩舞室的设立,到传承体系的全盘构建,每个环节都反映了学校对傩舞传承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
该成果体现了学校在地方文化保护方面的担当。傩舞不仅是舞蹈艺术,更是赣西地区文化底蕴的标志。学校致力于傩舞的传承,将地方特色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确保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延续。
大课间活动的规划
麻山镇中心小学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周密规划。在实施“双减”政策之际,该校严格执行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课后15分钟的休息时间、上午及下午的眼保健操以及大课间活动均安排得有条不紊。上午的大课间活动持续30分钟,其中25分钟用于进行跑操、韵律操、篮球操等运动。
该规划顺应了当代教育对提升学生体质锻炼的要求。学校在安排课间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状况,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休息与锻炼机会。此外,多样化的课间操设计,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需求。
大课间活动的多样内容
大课间活动项目繁多。在跑操时段,随着哨声响起,学生们迅速集结成整齐的方阵,步伐一致,口号响亮,充满生机。韵律操部分,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学生的动作流畅且协调。篮球操环节尤为引人注目,孩子们对篮球的操控熟练,无论是拍球还是运球,都显得自信满满。
学生可选择跳绳、踢毽子、拔河等多种活动。这些项目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无论年龄、性别或运动水平,都能找到适宜的参与方式。此举不仅增添了课间活动的乐趣,还推动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大课间活动的安全保障
为保障大课间活动的安全与顺畅,麻山镇中心小学实施了多项有效策略。其中,教师值班巡视是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在课间活动时进行全方位巡查,并指导学生正确参与各项活动。同时,他们能够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预测,并提前消除可能的安全隐患。
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及兴趣偏好,对活动区域进行了科学划分。此举旨在防止学生活动区域过于拥挤和混乱。学生们在各自适宜的区域开展活动,不仅提升了活动效率,而且保障了活动的安全性。
傩舞与大课间活动的协同作用
校园内,傩舞的传承与大课间锻炼相得益彰。傩舞的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融入,为校园文化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色彩。大课间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使他们能以更佳的状态投入到傩舞的学习与表演中。
大课间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有效降低了“四小”现象的频率。同时,傩舞在文化层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这两项活动共同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充满快乐、注重传承与创新、致力于锻炼成长的良好氛围。这种合作效应彰显了学校教育理念的革新,强调了文化传承与体育锻炼的同等重要性。
请问您所在区域的学府有哪些方面值得其他学校学习?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意见,并给予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