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鸡舍已华丽转身,蜕变为创意园区,这一巨变无疑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在这座别具一格的文创园区内,蕴藏着多少珍贵的文化瑰宝?
曾经的养鸡场
位于西山区团结街道的大团结文化创意园,过去曾是一家传统的养鸡场。该地拥有众多鸡舍,曾是鸡类养殖的场所,并在十几年前仍在运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该养鸡场逐渐荒废。尽管如此,养鸡场的历史痕迹依然存在,如那扇生锈的铁门上“蛋鸡五舍”的字样,见证了其历史。这也引发人们思考,在那个时期,这里养鸡的繁忙景象会是怎样的。
目前,该废弃鸡场已转变为文创园区,原先的鸡舍区域经历了重新规划与布局。这一显著变化标志着环境与用途的重大转型,其背后定然付出了众多人力、物力,并经过了周密规划。
文创园现状
目前,大团结文化创意园区内已有13家工作室入驻。踏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红砖与青瓦的搭配,以及绿树与鲜花的交相辉映,动物雕塑和精巧的景观点缀其间。每当推开工作室的门,都能听到游客们发出的赞叹声。园区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该文创园坐落于西山区团结街道,对周边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了正面作用。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被其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所吸引。目前,文创园已成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大亮点,并逆转了该区域曾有的荒废局面。
掐丝珐琅的魅力
杨继萍的掐丝珐琅工作室位于文创园区,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她在此专心致志地传承这一非遗技艺。工作室中展示着众多精美的掐丝珐琅艺术品。其中,以西山龙门和金马碧鸡坊为创作主题的两件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巧妙地将传统技艺与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
杨继萍对工作室怀有深厚的情感,她视此处非仅为工作室,而是视为自己的归宿。在文创园内,她全情投入创作,秉持传承技艺的信念,不懈努力,为文创园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此举亦使得掐丝珐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园中得以茁壮成长。
时尚与民族元素的交融
王云红的服装设计工作室位于该文创园区。其作品中巧妙融合了民族特色。在此创意迸发的空间,她致力于创作,促使现代服饰与民族文化达成跨领域合作。
步入她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于一场时装盛宴。每一件服饰均融合了文化元素,彰显了独到设计思想。这种时尚与民族文化的交汇,为文创园区带来了新颖的时尚文化气息,同时也为民族文化开辟了新的展示途径。
滇剧的传承与新舞台
张娜,一位资深滇剧演员,其工作室成为滇剧传承的新阵地。她功底扎实,能够凭借一尺水袖演绎出嗔怒哀怨等情感。在她的工作室中,设有专门的滇剧舞台,她常与老友们在此进行表演。
滇剧在文创园区内正以崭新形式受到关注。这一创新传承模式不仅为演员们提供了表演与传承的场所,而且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了解滇剧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从而促进了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进步。
其他文化宝藏
此区域设有雕塑家王孝红的工作室,其作品展现了精湛的泥塑技艺。步入工作室,如同步入展览馆,可观赏到融合了全省多元文化元素的雕塑。苗绣技艺传承人施小梅在个人工作室中细致绣制作品,其绣品深受年轻人喜爱,每年均有学习者前来学习苗绣。滇趣怀古工作室则展示了各式饰品与服饰。文创园内汇聚了众多文化元素,使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
文创园内现有13家工作室,汇聚了蜡染、古琴、点翠、滇剧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技艺的融合,使得园区内洋溢着丰富多元的文化气息。园区氛围简约而纯净,专为艺术与文化而生,为入驻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既能传承技艺,又能守护初心的地方。
您是否对大团结文化创意园的未来进展抱有热切期待?请于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您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