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缘起
助力每一份被束缚的才华绽放光彩 。
螺钿之韵
螺钿工艺历史久远,其起始于商周时期,在唐宋时期走向繁荣昌盛,在中国传统镶嵌艺术里极其夺目。活动开启时,工作人员向残疾学员细致讲解了螺钿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展示了贝壳薄片的天然光泽以及独特纹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之下,学员们亲手触摸贝母碎片,他们直观感受到了“裁云作瓣、点贝成画”这种神奇的工艺,并且领悟到了其中“化平凡为璀璨”的深厚文化智慧。
蝶影创意
蝴蝶在文化里代表着蜕变与希望,这与螺钿闪耀的绚丽光芒完美契合,在工作人员进行示范操作并耐心指导时,学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构思蝴蝶的形态,有的学员依据古画中的缠枝纹样构思,有的学员融入现代几何线条构思,学员们借助蓝蝶贝、白蝶贝等材料,拼贴出独具特色的精美作品 。
协作之美
制作过程中,残友们相互协作,共同取得进步。他们认真学习用镊子拼贴的精细工艺手法,精心打造蝴蝶翅膀上渐变的纹理。他们还认真学习用胶水镶嵌的精细工艺手法,精心打造蝴蝶翅膀上渐变的纹理。有人让他人递一下材料,有人教对方如何更好地拼贴。现场洋溢着团结且温馨的氛围。大家目标一致,这个目标是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双重赋能
此次活动给残障群体带来了两方面效果,一方面残障群体的技能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其心理获得了疗愈。从技能方面来讲,螺钿工艺门槛不高,但其艺术附加值较高,这为残障群体开拓了一条新渠道,一条通过文创实现增收的渠道。优秀作品会参与线下义卖,优秀作品也会在电商平台进行展销,部分收益还会回馈给残障朋友。在心理层面,沉浸式创作使大家获取了专注感,还获取了成就感。精神残障人士季某发出了感慨,他称,手法虽有些不熟练,然而在完成作品的那个时刻,他的内心满是自豪之情。
未来展望
每一幅螺钿蝴蝶画成品都凝聚着残障朋友们的心血,都饱含着残障朋友们的深情。这些成品不仅是艺术品,还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温暖力量,也为公益事业注入了温暖力量。今后,泰伯三社区残疾人之家会与机构内的残障朋友继续努力,共同搭建一个艺术空间。这个艺术空间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是富有创造力的。大家不禁会产生疑问,在这个空间当中,残障群体未来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精彩的作品?欢迎大家进行点赞,欢迎大家予以分享,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身看法。